施文雅:“美的事业”源起外婆
日期:01-16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4版:文笔塔 乐享 上一篇 下一篇
八五后的施文雅清楚记得小学六年级暑假里的那一天,她和两位同学如何一起挨家挨户去卖衣服的——为芭比娃娃配套的小衣服。她们都拥有一个芭比娃娃,都喜欢呵护娃娃的美。她们为芭比娃娃准备的不仅有衣服,还有包包这样的配饰。所有衣饰都是同学用钩针一针针勾出来,所有衣饰都足够漂亮。常州的夏天炎热,施文雅的心更热。天空那么蓝,阳光那么亮,树叶那么绿,知了的叫声那么嘹亮,一切都配得上她们仨的“壮举”。
不过,最终一件衣服都没有卖出去。
那是施文雅“创业”的前传。当然,当年她并不知道未来她会从事“美的事业”,从事婚庆和女装。她回忆这些事情,是通过对往事的梳理来看清属于自己的事业发展逻辑。
更早一些时候,小学五年级,她拥有了一件妈妈编织的衣服。她至今能详细描述衣服的每一个细节,荷叶边、斜领子、钩针勾出形态逼真的草莓点缀衣领两侧。那件衣服设计得别致、时尚,惹得多少女孩子眼馋。
数年后,35岁的施文雅感到自己进入“人生第二阶段”。面对来到她和丈夫创办十多年的大爱婚礼艺术中心的订购服务的新人,曾经那种同龄人的感觉渐渐远去。面对九零后、零零后的员工,她甚至颇有点前辈的样子。精神上,她开始喜欢一些之前几乎没有关注过的东西,比如佛道、品茗等等,开始寻找安静的美感和深沉的力量。商业方面,她着眼之处不知不觉在改变,或者说是变得宽阔。比如,她看到新娘、新郎们的妈妈越来越显年轻美丽。这些妈妈当中很多因结婚时经济条件所限不曾有过理想的婚礼,在儿女结婚时,常常会有微妙的补偿心理——她们不是婚礼盛宴时分新郎、新娘身边的一个符号,她们仍然是花朵。此情此景触动施文雅,她有了“妈妈礼服”这样一个点子,并付诸行动。
这个行动便是她的二次创业——棠梦玲品牌的诞生,产品是涵盖了“妈妈礼服”的新中式女装,满满东风韵味的门店于2023年12月28日开业。
经过14年的发展,大爱婚礼艺术中心已具规模,以平均每年为300对新人举办婚礼计算,他们已经见证了4500对新人的幸福。以时间为刻度,她确实可算“步入中年”。然而,以活力来衡量,她仍然是那个六年级卖芭比娃娃服的女孩,步履不停地为实现愿望勤奋工作。这个愿望化为“棠梦玲”。
愿望的起点,甚至可以再往前追溯到她的外婆,“棠梦玲”成为关乎三代女性的“美的事业”。棠梦玲,是外婆(唐梦玲)的名字。施文雅的外公和外婆都是手艺人,外公是木匠,外婆是裁缝,外公做漂亮的家什,外婆做漂亮的新衣。在施文雅的记忆中,外婆心灵手巧,只是早年裁缝的社会地位不像如今做私人订制服装的手艺人那么高。施文雅是遗憾的,假若外婆活到今天,也该是制作中式服装的非遗传承人了。
她真有一些外公外婆的工匠基因,所以读大学选择了景德镇陶瓷大学,专业是艺术设计。这所大学有严格的早操制度,学生们自然分成两组,一组穿着睡衣出操后回宿舍接着睡,一组出操后直接就近进入校图书馆。她是进图书馆的一组,只是在进图书馆之前,她还会绕操场跑10圈,共计4000米。
孩提时代,在爸爸摩托车的引路之下,她从横林跑到崔桥,那是1500米的长度。这种锻炼持续很久,强健了她瘦小的体魄。1500米和4000米的两段长跑,年少和年轻时代的画面,常常在她脑海里如蒙太奇一般交织。后来她因为陪即将做新娘的表姐试妆而接触到婚庆行业,成为该行业的一名销售策划,到和当时的男友,即如今的丈夫一起创业,初创时请不起员工,逼出一身技能,七八天通宵干活,乃至怀孕时都一直在工作,人生始终是奔跑的画面……施文雅的经历,是一个典型的爱拼才会赢的故事。一如她在2020年12月18日发布的短片《普通女孩不普通的十年》当中所言:我们都可以通过努力,改变普通的出身,惊艳整个世界。
行文至此,我发现一个问题,写得严肃了些,把主人公写得正襟危坐了。所以,有必要再加一个概况性的描述做结尾:
施文雅是一个漂亮、充满活力的“中年小姑娘”,给人以精灵般灵巧的感觉。她赚钱,同时做公益。她财务自由,自信美貌。她活成了很多女孩想要成为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