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原上草”
日期:01-16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3版:文笔塔 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江天舒
今天——5月26日,一个普通的日子。对于原常州第四无线电厂(简称四无厂)读书会的会员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读书会迎来了成立40周年。
当年意气风发,如今都跨入“花甲”之门。纪念日怎么过?会员闵松提供了一个温馨又浪漫的场合,邀我们共赴他女儿的婚礼。据他在“原上草”微信群里讲,婚礼本想定“五一节”,他一看“526”将至,又恰是星期天,于是提议,并获家人认同。这一顺延,堪为“神来之笔”,婚姻大事,讲究的是水到渠成,“微调”之念,缘于他与我们共有的“原上草”情结……
38年前,我正是通过一本薄薄的油印刊物《原上草》,走进这片青春之地的。那时,我是四无厂的一名车间技术员,怀揣着文学之梦,午休时在厂图书室看到了《原上草》,由其“牵线”,加入了读书会,结交了新朋友。“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北岛的诗同样道出我们的心声。读书会的“元老”董为群为我“补课”:当年一车间的李时英在全国“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热潮的感召下,萌生成立职工读书会的想法,他依托厂工会图书室,集结了不同车间的8位青年工人,在1984年5月26日下午开了个碰头会,这一天就成了读书会成立日。
有了组织,会刊是“标配”,刊名《原上草》赢得一致赞同。白居易的名篇,写的是野草,颂的是生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正是春草顽强生命力的象征。于是,会员自己写,诗歌、散文、小说,体裁缤纷;会刊自己印,刻写、油印、装订,通宵达旦。《原上草》以双月刊的频次,坚持出了好几年。我记得,我1986年入会时发在《原上草》的第一篇散文,标题是《?》,以北行途中看到常州和平路上的路灯,因道路弯曲而形成“?”形状为由头,思索青年人如何走好人生之路,打上了浓浓的“八十年代”印记。
读书会重在读书。坚持每周一次的活动,总是在下班后或厂休日,有时与兄弟单位同好交流,有时请高校老师讲外国文学……大多时间是读书会内部互动,或徜徉在“走向未来丛书”,或探讨起萨特存在主义,或争辩于“寻根”“先锋”谁领文学风骚,把阅读、思索作为生活中最大的愉悦。有一阶段采用一人主讲、大家讨论的形式,有次轮到我,我带去了刘兆林的小说《啊,索伦河谷的枪声》,小说曲折的情节,引人入胜,我搞成了“故事会”,花去了大部分时间,本来准备好的人物塑造、艺术魅力分析,只得匆匆带过。讲得粗浅,却收获了快乐。
读书会绝不闭门读书。四无厂是一家同时生产军用雷达和民用收录机的企业,不同的工种,繁忙的生产,使得军、民品车间青年员工交流不畅。读书会与厂团委合作,举办诗歌创作朗诵会、音乐欣赏、演讲比赛等,架起青年沟通桥梁,营造员工学习氛围。有一年,常州市举办全市性青年辩论大赛,学校、企业、机关等各路好手唇枪舌剑,读书会的蔡宾、苏善群、薛伟过关斩将,成为前三名中的唯一工人代表队。读书会也在《常州日报》上“露脸”。登在1987年3月5日二版头条的报道,肯定了读书会“坚持三年有成效”,副题是“读书小组成员人人被评为厂先进工作者或优秀团干部”。文中列举读书会杨金兔把自己读书体会运用到生产、管理中去:“他在二车间担任车间主任时,针对外包工多而难管理的情况,翻阅有关书籍,并与读书小组成员讨论,通过施行《外包工奖金和工资考核办法》,取得良好效果。”
读书会更延续一份纯真情谊。随着年龄增长,恋爱结婚生子;伴着改革开放,人员流动频繁,读书会的“形”渐渐散了,读书人的“心”依旧在一起。因为没有一种颜色,可以涂抹我们心中的“原上草”,直到如今。我们常常互动,“原上草”微信群除了问好,更有话题讨论;每每聚会,老会长薛婵娟仍如当年精心组织。程昇在儿子留学之际,邀读书会成员见证成长,而多位会员在儿女婚礼上,把“原上草”三字作为独特的餐桌引导牌,一切尽在不言中。我们也不会忘却当年厂图书室的管理员,是她们为“原上草”提供了成长的土壤,特别是成立伊始的赵云琦,这位东吴大学的毕业生,既爱养猫更爱京剧,既服务周到还融入其中,成为我们的领路人与忘年交。这份情谊、牵挂,一直延续到她91岁高龄仙逝。
身体早已进入了新时代,灵魂仍在八十年代。因为对四无厂读书会成员而言,那里有一片开不败的“原上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