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5·18”“5·19”挨得更紧
日期:01-16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3版:文笔塔 观点 上一篇 下一篇
当“国际博物馆日”邂逅“中国旅游日”,这是怎样一种体验?刚刚过去的一个周末,常州博物馆不仅举办“书斋觅趣——江南文人的风雅生活”等展览,还走出高墙深院,深入常州多所高校,开展支教课程设计大赛、非遗游园会等活动;走进大型综合体、公园广场,展演《季札挂剑》、融入汉服嘉年华、举办“古海精灵”科普展。博物馆走进市民、游客中间,用丰富多彩的高品质文化服务,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人文常州的独特魅力,搭建博物馆与游客沟通桥梁,令我眼前一亮。
这是一种“博物馆+旅游”的生动实践。博物馆与旅游有着天然的亲和度,我总觉得,“5·18”国际博物馆日与“5·19”中国旅游日,紧挨在一起,极富诗情画意。虽说国际博物馆日是1977年由国际博物馆协会创设,5月18日只是该协会那年代表大会开幕日。而自2011年起设立的中国旅游日,是为了纪念5月19日《徐霞客游记》开篇。两者在日期上紧密相连,纯属巧合,但博物馆与旅游在当下如此紧密“携手”,却是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写照。
博物馆以藏品为基、保护为本、文化为魂、体验为核,为人们的旅游活动注入丰厚历史意蕴与文化内涵,通过游览体验,得到心灵熏陶与滋养。于我而言,喜欢进博物馆或许与生俱来,文物的精美绝伦、厚重端庄,总能让我肃然起敬,心向往之,然后俯下身子,仔细观赏。但在相当长时间里,走进博物馆,都是眼神在实物展品与照片、文字说明中游走,展现形式相对单一,讲解服务更是“千人一稿、一稿千年”;再加上每逢节假日,各大博物馆一票难求、人满为患,只能走马观花。如何提供更为针对性、更有趣味性、便捷多元的服务,让逛馆更加有料、有味、也有趣?
好在改变不知不觉中来到身边。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加持下,博物馆展览有了更多“打开方式”。上海博物馆东馆启用时,与全国28家文博考古机构携手推出重磅“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新开馆的殷墟博物馆新馆,广泛运用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数字技术,提升全景式展览的广度深度精度。那些小众博物馆则胜在构想奇妙,苏州丝绸博物馆展出“漳缎:丝绸上的浮雕”时,利用AI技术开发互动程序,游客可在“春鹊临枝图”“祥云流涌图”“超感幻蝶图”中三择其一,通过投梭、打纬、提花、再次打纬、划绒5个步骤参与“织造”,这一新玩法已吸引超两万游客。
当今,越来越多游客选择博物馆作为旅游目的地,参观博物馆已成众多旅游团组“标配”。旅游业井喷式发展为博物馆带来了更多机遇,博物馆正逐步改变展品加介绍的传统形态,通过“博物馆+旅游”,赋予文物新的表达,给游客带来“品、享、鉴、思”深度体验。不久前,“常州市百馆之城”地图问世,博物馆、名人故居及纪念馆、专题展馆琳琅满目,为游客提供了更多选择。今年,中国旅游日活动主题是“畅游中国,幸福生活”,让博物馆成为“畅游”的主角之一,当是题中之义。不过,回看我市旅游日期间数以百计的活动,博物馆似乎涉及不多,对新地图这样甚好的载体也未作深度阐述。
既然“博物馆+旅游”已成文旅融合的新机遇,相关部门应当加速理念转变,提高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让博物馆“破圈”“破墙”。一方面,打好科技赋能“组合拳”,加速推进5G、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应用,共谋博物馆产品“潮与美”。另一方面,紧扣个性化与多元化的消费趋势,利用短视频、直播、游戏等新营销方式,抓住年轻人;提供温馨、贴心的适老化服务,吸引“银发族”;尤其是要抓好研学游、亲子游等重点环节,让博物馆的严肃板正转换出温和亲近来,助力博物馆“火出圈”。
类似常州博物馆的“走出去”多多益善,目的是让游客更多“走进来”,当然不能只限于“5·18”。文旅单位除了打造“5·19”,还要谋全年度,更要谋来年、谋长远,这其中可别忘了“携手”博物馆。盼的是“博物馆+旅游”真融、速融、深融,真正成为“一家亲”,如此也不辜负“5·18”与“5·19”紧挨在一起的“天作之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