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东城门及东水关
日期:01-16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2版:文笔塔 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镇守常州的汤和大将在原有的内子城、外子城和罗城的基础上又构筑了常州的新城。新城城墙在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至同治(公元1864年)年间,曾多次整修。至清末民初,城墙毁塌多处,而至民国末年更甚。
这里,我说的是儿时熟悉的明城墙的东城门及东水关。
东城门(即通吴门)门洞位置大约在现在的红梅路与延陵路交叉口偏西北处,城墙在红梅路与红梅南路西侧几米,接近平行或重合。
东城门及东水关是我儿时常玩的地方。我曾跟着大孩子们,趁守城人不注意时,偷偷到城墙上玩过几回。上城墙往北是一片荒草和一些灌木,到罗汉路附近时,城墙多处坍塌,一不小心就会滚下去,且四周荒凉,少有人迹。我们小孩子是不敢单独前往的。站在城墙上往东城外看,护城河对岸是天宁寺后的一片树林和远处的农田,树林中还散落着一些和尚坐化的“荷花缸”。在城墙上向南去,是由前河通过城墙而建的水关,在两段城墙中间,横架着两根粗大的方木梁,起吊水关木栅栏的两台木制绞盘机就安装在方木梁上。水关控制着航行在前河中进出城内外的船只,早开夜闭。每天水关木栅栏的开启和关闭由两名警察操作。水关上的楼屋已毁,我们只敢远远地看看,不敢走近。
清末,我的先祖曾在水关南端的瓮城里置了三分多地种些菜。拆城墙前,我的小脚老奶奶(光绪二年出生)常常带着我们兄弟出城门,走吊桥,到天宁寺对面,过会龙桥,跨小溪,迈土坎,走很长的路到东城脚菜地里劳作。但更多的是带着我们抄近路,过元丰桥,从纤道上穿过水关,上岸不远即到菜地。当然,大人是去劳作的,而我们是去玩耍的,捉蚂蚱、摸鱼虾之类。
1949年4月,常州解放,在东城门门洞口,我们兄弟挤在人群里和大人们一起观看了人民解放军入城的盛况。
由于时代发展,城墙的御敌功能逐渐丧失,甚至成为城市交通发展的瓶颈。常州的明城墙在上世纪50年代初被拆除,我目睹了平时玩耍的场所——城门洞、城墙、水关等被拆除的情景。
1952年城墙完全拆除后,在水关的原址上建了一座简陋的木板桥,以方便人们通行。当时人们称其为“水关桥”或“东水关桥”,这是在古老的明城墙水关遗址上诞生的最年轻的水关桥。桥两端的基础是原城墙水关的建筑,水关桥下可以看到原来供纤夫拉纤行走的纤道。刚面世的水关桥与西侧百余米的千年古元丰桥共同担负起了为附近居民服务的功能。
水关桥的建成,为东门城内与城郊的通行发挥了巨大作用。特别是在大炼钢铁的50年代,常州各行各业的“小高炉”都集中在桃园地带,炼钢用的各种矿石、原材料、燃料等物资和人员除通过东太平桥外,水关桥也成为运输的重要通道。
年轻的水关桥诞生后,与元丰桥并存了十年。上世纪60年代初,元丰桥意外倒塌,水关桥就成了唯一的交通要道。
元丰桥建于唐代如意元年(公元692年),已有1300多年。元丰桥倒塌后,有关部门顺应民意,把原城墙遗址上的水关桥正式定名为元丰桥。从此,元丰桥又重新回到常州人民的生活中。
此后几经修整加固,并于1969年将原石台木面桥改建为长12.1米、宽6.7米的板梁水泥桥。跨入新世纪后,因旧城改造,又将元丰桥向东移了几十米,以更新的姿态、更具现代气息的面貌发挥交通要道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