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阅读课

日期:01-16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3版:文笔塔 文艺       上一篇    下一篇

最近,报刊亭主人王大姐使得我给自己上了一堂阅读课。办公楼下街边的报刊亭,已经运转了20多年,陈列报刊种类之多,全南京罕见。我几乎每个星期都光顾,买几种非订阅的报刊。什么事做久了都成精。前几天,只有初中文化的报刊亭主人王大姐的一句惊人之语,不得不让我这个书生对她刮目相看。她说:“中国人一是钱少不读书,二是读书为快活。”

我问什么意思。她介绍说:先说第一句话的意思。只要一阵子大家挣钱不多,就会直接影响她的生意,这些年报刊亭简直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举例:她这个报刊亭,因为地处闹市区,受经济影响特别大,经济好的时候,最高利润也上过万,经济一般,维持在三四千。有意思的是,这个波动跟房价几乎是共频的,房价上涨,书报刊大卖,房价下跌,书报刊滞销。去年开始,房价几乎紧绷着,不涨不降,所以报刊亭的生意也平平着。但是,因报刊涨价以及出版商高返点,使得利润可以持平,销售的总量却下滑得厉害。比如《读者》《青年文摘》从过去的100多份下降到现在的三五十份,《钟山》《时尚》《人物周刊》这些大型刊物,都从过去的几十份,下降到现在的十来份甚至几份。还有报纸,以前在她的报刊亭销量最大的晚报,每天可以卖出200多份,现在只能卖大几十份。

王大姐接着为自己的论点雄辩了老半天。我转述成我的语言,是:有读书看报习惯的人,不管经济怎么变化,不至于一定要靠压缩区区几个报刊开支才能过日子。我们只能找出这样的原因:一是国人在压缩开支的时候,首先压缩精神消费的支出;二是国人事业受挫、失意、清闲的时候,较少以文化的方式找安慰、寻寄托,更不会相信从书本里寻求到什么“黄金屋、颜如玉”。

细想不无道理。

前苏联解体后一度出现经济危机,很多商店因商品缺乏关门,但是两种店不减反增。一是面包店,俄罗斯人有买面包的习惯,再穷总得填饱肚子,面包是最廉价的食物了;二是书刊店生意红火,买书读书的人更多了,因为经济不景气,钱少了,时间却多了,人们正好调整一下生活方式,活得更精神化一些。所以,当时在俄罗斯街头经常看到的场景是:面包店前排着长长的队伍,人们一手提着面包袋,一手全神贯注捧读着一本书刊。仅此场景就让我们看到这个民族的两个优点:公共场所自觉有序;热爱阅读。

美国作家狄克逊·韦克特写过一本《大萧条时代1929—1941》的书,专门观察上个世纪的全球性的经济萧条对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其中记录了一个有意思的调查,说美国和欧洲国家,大萧条时期几乎万业见衰,但文化却在萧条的二十余年间蓬勃兴起。欧美的出版业在其间快速发展,各种期刊的发行量大增。比如美国《读者文摘》,大萧条开始时发行量25万份,大萧条期间猛增到800万份。《时尚先生》《传奇》和大量女性刊物都是在这个时期创办出炉,并很快打造成畅销品牌。美国人为了兼顾节省开支和满足更大的阅读需求,还策划出版大量内容综合的报刊图书,使得文摘类刊物和综合日报也应运而生,找到了广阔的阅读市场。

王大姐讲的第二句话,我理解意思是国人读书读报的娱乐目的很强。许多人阅读并非为了寻找世俗之外的内容,而纯粹是为了消遣,是感官阅读,而不是“思想阅读”“心灵阅读”。所以,纯文字的精品书刊越来越难卖。更多的人直接就舍弃了纸质阅读,一头扎进液晶屏。因为,那里更热闹,更娱乐,更能找到五花八门的消遣内容。可是,我们看到,传媒介质的变化,并没有影响欧美日等国家的书刊销量,特别是时效性不强的经典人文书刊,销量依然在逐年增长。日本人读书(注意,这里指图书而非资讯类读物)年人均量超过40本,而我们依然在个位数上徘徊。

我们这个民族能否调整好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观,面对科技和金钱的哗变,我自岿然不动呢?一旦高雅的阅读习性养成,我们马上会发现,对物质生活的奢求完全不必那么高,对感官的刺激完全不必那么多。我们能营养平衡,穿着得体,然后,更多的是捧着一本书,遨游在知识、兴趣的海洋,穿越在他人和自我的情感空间,怎么就不是一种美妙快意人生呢!怕就怕物牵人欲,以物喜,以物悲,永远不得不挣扎在无边无际的物质汪洋之中,不能自救。

(本文选自《名流之流》,江苏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