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团火,已经被点燃
日期:01-16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3版:文笔塔 文艺 上一篇 下一篇
时间如同一条流淌的河流,热情如同一团辉煌的火球。终于,刻画、描写茅山老区校园教育教学情境的长篇报告文学《朝霞红满天》出版了。
有人说,当今中国文学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我想,如果有结构性变化,那也是与中国社会结构性变化相伴随的。确实,一种全新的、我们祖辈们从来没有遇见过的、现代的、科学的社会生活正在于不知不觉中,悄悄地改变我们原有的行为方式、思维习惯、情感表达,城市作为社会前沿,已经得到诸多作家们的关注与书写。而我认为,中国文学,尤其是直面社会情境的报告文学,必须将触角伸向农村、伸向乡土、伸向那一块曾经的热土——老区。金坛农村由新中国刚成立时的36个乡而渐渐撤并到目前的6镇3街道,原先大大小小数百个行政村合并到今天的100多个村(社区街道),但无论乡村如何调整、如何变迁,充盈着的还是乡土文明的血液。
报告文学的力量来自真实性,来自对于现实生活的人和事的客观准确记录与讲述。所以,在创作报告文学《朝霞红满天》的5年中,我断断续续围着整个金坛茅山老区(薛埠、朱林、直溪三个镇)开车行走了一千多公里,无数次进入校园,先后采访了近四百名师生(加了其中一部分人的微信),用去6大本厚厚的笔记本。说实话,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采访叙事,我有过彷徨、有过犹豫,甚至有过放弃的念头,特别是接二连三的疫情严重影响和打击了我的创作情绪与继续写下去的勇气。但是,每当我的脚步迈进洋溢着青春气息的校园,每当我与老师们诚恳地交流,每当我询问学生们,每当我向朋友、家人叙述采访写作的苦恼时,都会有一股从心底自然产生的责任感,鼓励我勇敢前行。因为,我看到许多期盼的眼神,看到许多立德树人的希望的亮色,看到老区教育温润的土壤,看到坚守乡村的老师们背负时光的辛勤的影子,看到那么多优秀的少年与茅山拥抱的神光。于是,面对站立三尺讲台不负星光的赶路人,面对行走课堂内外的孩子们,我在时间的河流里像一条船在游弋,在写作的时空里遥望着教与学的火花。
应该感谢《洮湖》《翠苑》杂志,有些篇章在它们的支持下得以陆陆续续公开发表,得到了一些好评与建议,其中有一部分还获得奖项;感谢金坛老区建设促进会所有同人,是他们的支持以及提供各种便捷条件,给了我一直坚持下去的信心;感谢金坛教育系统的几位朋友,为我的整个创作过程提供诸多方便;特别要感谢茅山老区学校的所有老师,他们是良匠之师,没有他们闪光执着的业绩、丰沛深厚的课研实践,我的文字便无法流畅。是他们的故事汇聚成红色革命老区教育的精神大河,铸就成一座座当今老区建设时代的精神高地。教师是职业,老师是普通人,而正是这样的无数个普通人,肩负育人育才的使命,推动着国家和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当然,千万不能忘了所有老师背后的家庭,这是一个群体,是许多个家庭成员的组合,他们作为乡村教师育人的依托,在默默地付出。很遗憾,我的笔墨虽有触达,但是没能很好地、更进一步地对他们进行较有深度的采访和透彻的描绘。不过,这不会是空白,我会将他们作为主角,再创作下一部作品。
以人民为中心,讲述真实可信的故事,展示真实可信的人物,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这就是报告文学充满时代精神的感染力。创作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经历这么多年的文学创作,我充分体会到作家有两个人生,一个是真实生活中的人生,一个是创作过程中的人生。这很痛苦。如同演员表演,他必须要在舞台或者影视作品中,演绎人物的情绪,而不是日常生活中的自己。在创作过程中,我试图沉浸式地、代入式地,用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传递一些新颖的老区校园信息,通过回望赓续红色基因的师生们的精神世界,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从乡村出发,与人民同行,讴歌时代,记录历史,传承文化,这是作家所肩负的职责。
一团热情的火苗,自然便被这个无畏的世界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