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小轮”,拧紧“电门”出海
日期:01-16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2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董心悦 通讯员 仇剑 孙叶
5月7日,在西太湖小牛电动科技研发与制造基地,数百台崭新的“赛博黄”越野电摩身披塑料薄膜,即将从此出发,漂洋过海去美国。
全彩仪表、无感解锁、导航提醒……车身侧边不大不小的MADE IN CHINA字样,仿佛在告诉未来的电摩主人,这身炫酷的“行头”全部来自中国。
“这款越野电摩在美国卖得很好,它的扭矩加速度明显优于燃油车,让追求操控感的山地玩家爱不释手。”当天恰好在西太湖制造基地的小牛电动CEO李彦告诉记者,小牛电动是目前欧美地区电摩市场份额最大的品牌,其两轮电动滑板车、自行车等轻量出行产品,也迅速抢占了美国BEST BUY、亚马逊等电商铺位,线上直达消费者。“一季度整体对海外的出货量大约2万台。”李彦说。
“从2015年自主研发设计第一款车,到今天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一直坚持原创设计和科技创新。”在李彦看来,“中国制造”的本质是创造,出口就是把中国好的设计带到全球。
目前,小牛电动的海外业务占比15%—20%,遍布50多个国家和地区。随着以绿色节能、个人短距出行为特点的“两轮电动热”在全球升温,小牛电动等一批常州造车企业抓住机会,拧紧“电门”,在海内外闯出了一片天。
新北区孟河镇的常州市富江车业有限公司厂房里,电动山地自行车码放在一起,身穿迷彩花纹,脚踩宽体“胖胎”,户外感十足。这是公司总经理魏勇成立自主品牌的第六年。
“电动山地自行车是我们进入美国市场的切入点。”魏勇说,过去,公司一直接订单做生产,慢慢将电动自行车做出了一定出口规模。前些年恰好遇上欧美宅经济发展,个人短距出行爆火,工厂成功赶上了风口。
“不是客户给你订单,而是你要去抢客户的订单。”魏勇直言,之所以2019年开始经营自主品牌,是因为欧美的两轮行业很“卷”,热潮中,海外市场早已遍布了嗅觉灵敏的中国同行,要真正“走出去”,还是要做强自主品牌。
记者从常州海关了解到,常州是国内80%以上两轮电动车品牌的集聚地,这造就了“小轮”良好的出口态势。今年一季度,全市电动自行车、摩托车及滑板车出口额5.3亿元。去年,随着常州口岸功能进一步提升,搭载锂电池的两轮电动车产品可以直接在录安洲长江码头进行集装箱装卸,打开了更为快捷的出海通道。针对两轮电动车出口企业发货周期紧、航班船期预定难等情况,常州海关为企业开辟两轮电动车产品出口“绿色通道”,采取预约查检、高效出证等措施提高通关效率。
“在我们周边画个圈,大概50公里范围内,基本可以解决90%的配套。”李彦说,常州两轮电动车产业链日渐成熟。随着小牛电动、九号等知名企业的加入,具备自动驾驶、智能召唤、安全防护等智能体验的两轮电动车产品持续擦亮常州“小轮”的智造名片。
创新赢得市场,更多企业开始发力原创,练就“独门武功”:常州洪邦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电助力新型两轮车及电控系统,在相同电池、载重和路况下,续航里程是普通电机的1.9倍,一季度企业出口同比增长3559%;小牛电动洞察到用户对续航的强烈需求,创新采用纯碳纤维一体式车架的轻量化设计,将整车重量压缩至11.7公斤,大幅提升了产品性能与操控感。
“如何把更先进的如汽车级、消费电子级的智能技术应用到两轮车产品上,如何借助清洁能源,在电机电池等动力技术上进一步优化,让出海的两轮电动车产品动力更足,是行业创新的主要方向。”对于未来,李彦仍坚持,要用智能、绿色的思路做好中国制造,让本土“小轮”行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