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税惠非遗 传承匠心

日期:01-16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8版:常州经开区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孙婕 通讯员 蒋雯

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非遗技艺 “火起来”“新起来”,常州经开区税务局积极开展“税宣牵手非遗”系列活动,以“好政策+优服务”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散发出新的时代魅力。

税宣助力

“老手艺”绽放“新光彩”

掐丝、焊丝、点蓝、上底色……在常州掐丝珐琅画代表性传承人黄洪德的工作室内,来自常州经开区税务局的青年干部在黄洪德的指导帮助下,创作着一幅带有“税收”和“龙城”元素的掐丝珐琅画作品,将非遗技艺与税宣文创结合。

常州掐丝珐琅画,白描为灵魂,掐丝作骨骼,着色为血肉,颇有浓淡相宜、波光粼粼之美。作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黄洪德一手创办常州市延龄工艺厂,坚守掐丝珐琅技艺已有30余年。多年来,其生产的掐丝珐琅工艺品销往上海、苏州、杭州、广州等地,还漂洋过海,畅销东南亚和欧美。

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对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一系列税费优惠政策为非遗产业注入新动能,极大地鼓励了手艺人们扎根行业、传承技艺的信心,助力非遗文化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活动中,税务青年干部有针对性地为黄洪德开展政策辅导,并送上为其量身打造的税惠“锦囊”。

“这几年,减免的税收红利和政府的大力支持,让我们有经费和精力去更新升级掐丝珐琅的制作工艺、使用材料。” 黄洪德表示将提升作品艺术含量与品质,推动掐丝珐琅不断创新、走向未来。

服务给力

“老味道”焕发“新生机”

说起常州特产,横山桥百叶的名声如雷贯耳,早在明清时期就名扬四方。据史料记载,自乾隆年间就有农家以制作百叶为生,300余年代代相传,从未间歇。如今,横山桥百叶自成一派的制作技艺已成为江苏省非遗项目。

在常州横山桥乡村豆制品加工场,整洁的加工场内弥漫着手工横山桥百叶的香味,工人们各司其职,选材、浸泡黄豆、磨浆、煮浆、点浆、浇制、压榨,每一道工序都是纯手工制作。日前,常州经开区的税务青年干部走访了横山桥百叶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蒋建新,深入了解这项技艺的发展传承现状,根据经营情况提供政策辅导、答疑解惑。

为提升服务个体工商户的工作质量,近年来,常州经开区税务局依托“垒立锋行”纳税服务品牌,通过网格化任务和延伸点宣传对个体户纳税人进行“一对一”政策送达,及时掌握和解决个体工商户的急难盼愁问题,让从业者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扩大生产、提高品质,增加收益上,蒋建新也是受益者之一。

“税务部门对我们这些‘小本生意’从业者很关心,办税缴费也越来越方便了!”蒋建新说,“在国家好政策的支持下,我们也在扩大经营规模,争取把纯粹的手工百叶味道传递给更多的人,让传统美食焕发新的生机。”

税惠发力

“老名品”站上“新舞台”

“去年,我们的蒋凤记酱板鸭制作技艺入选常州经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提到公司特色产品,常州蒋记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强利侃侃而谈。“税务部门的减税降费落实得很有力度,让我们可以安心地将更多精力放在提升产品质量上。如今,我们在传承酱板鸭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融合现代技术,产品从生产到配送全程冷链,重振老字号品牌,也得到了不少消费者的青睐。”

蒋凤记酱板鸭最早源于蒋氏卤味熟食,1911年时已在常州戚墅堰成名。历经四代人悉心经营,这道酱板鸭从普通的民间小作坊美食,逐渐成长为名扬江浙沪的地道名菜。现在,蒋记食品的酱板鸭月产量稳定在1万份左右,蒋凤记酱板鸭也被评为常州市名优农产品、绿色食品、2023年第二十二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

让传统技艺搭乘“市场快车”,才能更好地推动非遗产业繁荣发展。“现在,我们不仅在京东、淘宝等平台开设网店,还培养了电商运营团队,启动达人直播带货,走上了发展‘新舞台’。”强利表示,近三年企业享受税费减免红利近17万元,省下的经费投入到电商和产品创新中,让更多顾客可以线上购买、品尝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