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答好党史学习教育这道终身课题

日期:01-16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2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党的历史,凝结着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饱含着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积聚着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创造,是最生动、最具说服力的教科书。《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以党内法规的形式,对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要求和举措作出了全面系统的规范,既为基层党史部门开展宣传教育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为新时代党史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在武进这片红色热土,用党的历史教育人、启迪人、感化人、鼓舞人,是党员干群的一门“必修课”。对照新时代、新要求,党史部门应坚持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突破,以全局的思维、求解的思路、创新的办法,持续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度、厚度和温度,让党史跨越时空、永不过时。

敢于破圈,让党史学习教育“实”起来

打破党史学习教育局限于宣传和党史部门、走不出“一亩三分田”的思维定势,加强上下联动、密切内外协作,构建“大党史”工作格局。

一是服务大局用心用情。找准党史学习教育与中心工作的结合点,抓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等重大纪念节点以及“发展新质生产力”等时政研究热点,梳理武进工业发展脉络、阶段特征以及典型代表,制作系列专题片,以党领导下的工业发展史,激励全区上下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

二是资源要素共建共享。打破条线、部门壁垒,联合教育系统实施“红色+大思政课”工程,将“五史”教育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联合组织、宣传部门共建高质量基层党群服务中心、红色主题影院,联合政法系统推出“平安建设文化共育”创新项目,让红色基因根植武进大地;发挥与高校、史志场馆的联盟功能,通过文史共研、阵地共建,实现合作共赢。

三是协同治史同频共振。借鉴《董亦湘》文献纪录片借助外地资源打破研究瓶颈的经验,突破一城、一地的“单打”模式,深化党史领域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合作,特别是在红色人物研究、新四军历史研究等方面,与省内以及上海、浙江、安徽党史部门密切沟通协作,共育史志成果。

努力挖“宝”,让沉睡红色资源“活”起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近年来,武进区在红色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努力实施党史阵地“焕新”工程,红色资源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是红色印迹点石成金。贯彻《江苏省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结合“江抗”总指挥部旧址修缮保护工程,深挖“江抗”历史,实施陈列布展项目,精准定位“江抗,从这里出发”主题,将红色资源与党性教育、乡村振兴、文旅开发相结合,推动全市党的重大历史事件旧址、纪念设施有新的突破。接下来,还将结合理论研究最新进展,推动董亦湘纪念设施等改扩建工程。

二是红色阵地串珠成链。用好“武进红色地图”,联合组织、宣传、党校、教育、交通、资规等部门策划红色研学路线,打造流动的红色课堂,构建沉浸式红色体验,用学党史、悟思想的红色“打卡”,近距离感悟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勇毅前行的百年辉煌。

三是红色故事经典重温。扭转以往党史学习教育偏重革命斗争史的传统路径,加强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资政育人的力度,依托“武进印记”微信平台,挖掘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武进创新实践和历史飞跃的生动故事,激励广大干群把握历史主动、再创历史辉煌。

创新思路,让红色文化体验“潮”起来

武进红色资源丰富,服务党史学习教育具有独特优势。但不论是面向党员还是广大群众,都需要走出长期以来的灌输式教育,不断活跃宣教形式,提升红色吸引力。

一是提升党史创意传播。根据中共党史和地方党史,打造集科技、智慧、体验、场景、教育于一体的党史纪念场馆,开发红色打卡本、纪念章、手账本等红色文创用品,创作微党课、短视频、VR学习等红色新媒体资源,打造一批“带得走的红色文化符号”,使之成为接地气、聚人气的党史学习教育情感纽带。

二是增强党史艺术表达。结合红色主题影院建设项目,打造红色电影打卡点,播放“映前1分钟”党史公益短片,开辟红色艺术长廊,通过影视、摄影、美术、书法、诗词以及地方非遗等作品的创作和展示,将党史有机融入艺术空间,引导大众沿着红色文艺作品的足迹感悟党的百年光辉历程。

三是强化党史品牌策划。借鉴武进洛阳开设“桂花树下小课堂”讲述王诤将军事迹的做法,紧扣党的历史与行业领域、镇村地域的关联,借助人才资源优势,实施党史学习教育的“一镇一品”“一村一品”“一校一品”“一业一品”,打造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品牌旗舰”,让红色故事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者系中共武进区委党史工委党总支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