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以“心”换“赢”

日期:01-16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3版:常州新闻 综合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唐文竹 通讯员 张鑫异

“今天的生产计划是6880方,如果完成的话,就打破了我们的日生产纪录。”4月17日,在金莎混凝土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海东看着当天上报的生产计划对记者说。雨天影响了生产进度,但郭海东并不担心:“今天破不了也没问题,不管是日生产纪录还是月生产纪录,未来,我们肯定可以经常刷新。”

郭海东的信心来自源源不断的订单和企业上下昂扬的干劲。短短两年时间,原本经营不善、债台高筑的金莎公司已经顺利实现扭亏为盈,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象。合作的建筑公司对此颇感惊奇,但郭海东说:“也没有什么诀窍,唯‘用心’尔。”

细 心

金莎混凝土有限公司是国有资金控股的混凝土生产企业,成立于1994年,2021年转入新运集团旗下。当年9月,郭海东来到企业负责经营管理工作。

“当时,我用了20天时间,对行业、企业进行了一系列深度调研,很快就找到了企业发展困难的症结和改善的方向。”郭海东说,最要紧的就是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采访期间,一名负责车辆维修的工人恰好来找郭海东签采购单。“现在,我们买一条三一重工的轮胎只要1180元,我刚来的时候要1400多元,还不是这种好品牌。一年我们需要购买七八十条轮胎,钱这不就省下来了嘛!”郭海东笑着说,不仅如此,企业还找到了废弃轮胎的销路,又额外增加了一笔收入。

“降本”的源头是降低原材料购买价格。过去,金莎公司的原材料是通过经销商采购的,省事省力但价格高。郭海东接手后,决定跳过这一环节,直接寻找源头供应商。“我们供应部团队用5天时间,在重庆跑了4000多公里路、看了20多座矿山,终于找到了高性价比的原材料。”跳过了“中间商赚差价”的环节,原材料成本占售价的比例从过去的超过90%降至现在的70%左右,“即使面对现在行业激烈竞争、总体售价水平降低的局面,我们依然可以实现盈利”。

郭海东戏称自己“抠门”,但正是这样的精打细算,让企业走出了亏损的漩涡。

良 心

尽管一分一厘都“抠”得仔细,但在两件事上,郭海东舍得下本钱——一是质量,二是员工。

建筑行业是碗“良心饭”,建筑质量安全是重大的民生关切。在原料选材关,郭海东坚持挑选粒型好、含泥量低、细度模数符合要求的砂石;在混合配比关,要求全体工人严格遵守国家标准;送到施工现场的混凝土,从不缺斤少两。他还要求工人在送货现场服务时留意施工人员的操作方式,杜绝混凝土现场搅拌掺水等违规现象,为建筑质量安全打好基础。

郭海东的“良心”混凝土,很快就征服了合作方。中建一局、中建八局以及常州本地的常州一建、龙海建设、天目建设、通达建设等头部建筑企业,均与金莎混凝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口碑迅速逆转,市场逐渐打开,企业走上了健康发展之路。

这样的发展势头深刻影响着员工们的心态。“我刚接手时,产能开不足,大家无所事事,就连厂区卫生情况都很糟糕。”郭海东深知,员工的士气是企业能否重整旗鼓的决定性因素,他立即与人力资源部门商量,调整薪酬结构,鼓励多劳多得。“就拿驾驶员来说,按趟计酬,周末双工,大家的积极性一下就提高了。有的工人甚至愿意全月无休地出车,一个月最多可以出210趟,月收入超过1万元。”

恒 心

“预拌混凝土工艺流程并不复杂,说白了,就是把砂、石、水泥按照相应标准配比、搅拌。但行业正在经历变革,许多大型国有水泥企业产业链向下游延伸,兼并了许多小型混凝土企业,加上房地产业收缩,市场竞争更加趋于白热化。”郭海东说,在这种危机之下,企业只有不断求新求变,才能长远地可持续发展。

去年9月,由生产设备部修理班水电岗位工人蒋红军提出的“优化混凝土搅拌站废水循环利用系统”项目获评2023年度常州市职工“五小”活动优秀项目。该项目巧妙运用原有管路,通过阀组及程序的先后控制,先称量废水,后用清水冲洗管路,确保混凝土用水量不受影响的同时,彻底解决了废水管路堵塞的难题。“每生产1立方米混凝土,可节约成本1元。”郭海东介绍,项目虽小,却是企业降本增效、走好绿色发展之路的重要探索。

不仅如此,乘“双碳”战略之风,目前,厂区正在推进光伏发电设施改造。“一方面对环境友好,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用电成本,争取更多的利润空间。”郭海东说。

可持续发展的另一大关键因素是“人”。为应对企业人员老化带来的人才需求,2022年,郭海东就启动了与常州工程技术学院的校企合作,邀请学生来企业参观、实习,为未来吸纳专业人才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