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加快锻造新质生产力 为“再出发”蓄势赋能

日期:01-16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3版:文笔塔 观点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新要素投入、新技术驱动和新载体支撑为主要特征。优化人才供给质量、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和深化合作开放格局是锻造新质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加快锻造新质生产力,对抢占科技产业制高点、掌握发展主动权、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常州答卷具有重要意义。

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

新质生产力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升级及拓展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劳动者以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智力工人为主。在劳动资料方面,相对于传统机械仪器设备,新质生产力的劳动资料具有高端、精密、智能等特点。在劳动对象方面,不仅包括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新材料与新能源,还包括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数据、算力等新质态劳动对象。

新质生产力是以突破性颠覆性技术驱动的生产力。从技术视角看,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突破性颠覆性技术变革。进入21世纪,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数据、算力成为新型生产要素,驱动生产力向更高层级跃迁。从创新模式看,传统生产力的科技进步主要依靠模仿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而新质生产力对应的是原始创新,是以我为主的突破式创新。

新质生产力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支撑的生产力。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成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也是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和构建竞争新优势的新赛道。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通过运用新成果、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下坚实基础。此外,新质生产力还通过融合、渗透、溢出等效应,扩散至整个社会,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持续推进经济社会变革。

深刻把握锻造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

锻造新质生产力是抢占科技产业制高点的“主动仗”。从技术经济的视角看,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呈现出深度交叉融合和创新迭代加速的特征。跨领域技术深度交叉融合,技术创新呈现多点突破和群发性突破的态势,并不断开辟出新的巨大增长空间。技术应用创新迭代加速,催生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并快速渗透至传统产业领域,驱动社会生产力水平全面跃升。科技革命与产业联系更加紧密,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成为趋势,并加快重构现代产业体系。

锻造新质生产力是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根据竞争力理论,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表现为产业竞争力。常州守实业之本,开产业之新。当下,全市正奋力推进“新能源之都”建设,从无到有形成了“发电、储能、输送、应用、网联”的新能源产业生态闭环。但如果把常州放到世界级城市群中更高的坐标系上去定位,要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赢得发展主动权,关键在于新质生产力培育。

锻造新质生产力是书写“常州答卷”的“落脚点”。中国式现代化和锻造新质生产力的要求是内在一致和高度耦合的,二者都强调加快科技创新、遵循人本发展逻辑、实现绿色发展以及践行自主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体现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生态环境、文化体验等多方面。2023年全市GDP迈上万亿台阶,人均GDP超过26000美元,太湖湖心区水质达到Ⅲ类、PM2.5浓度绝对值排名达到历史最好水平,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如果对标江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要求,书写好“常州答卷”,需要有更高的标准,当务之急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着力为锻造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加快锻造新质生产力要优化人才供给质量。鼓励在常高校通过调整学科专业布局、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加强文化引领,通过事迹展示、舆论引导等方式,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提升技能人才的收入待遇和社会地位,培养高技能人才。实施灵活包容政策,加大引才力度。对标国际标准和通行规则进一步优化龙城英才计划等政策。扩大“‘常’爱人才、‘周’到服务”城市人才服务影响力,以人才公寓的“小切口”,做实引才聚才“大文章”。

加快锻造新质生产力要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通过税收减免、补贴、奖励等方式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关键核心技术自主供给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构建由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在常高校科研机构、创新型领军企业共同参与的创新体系,围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在新质生产力的载体建设上持续发力,做强做优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产业;提前布局未来产业领域的合成生物、低空经济、氢能和新型储能等产业。

加快锻造新质生产力要深化合作开放格局。推动常州企业主动融入区域创新网络,积极融入上海科技创新都市圈,依托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苏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等区域创新载体,加快前沿科技成果在我市转移转化与扩散应用。引导常州企业积极开展国际创新合作,通过参与全球科技创新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和研发基地,发挥好中以、中德、中欧、苏澳等开放合作平台效应。以制度型开放营造世界一流营商环境,加大吸引跨国公司来常投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研发中心,鼓励我市企业“走出去”,在国外设立研发中心、开展跨国收购、加强全球产业布局。

(作者系常州工学院先进制造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