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 凡人不凡事
日期:01-16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2版:文笔塔 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清明将至,更加思念离世6载的父亲。摩挲那些他留下的泛黄的生平资料,激起我对一个典型知识分子的追忆。
父亲王培球1935年出生在沪上小镇方泰一户店员家庭,1956年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直至1972年为解决夫妻两地分居,才从太原重型机械学院调回常州与我们团聚。
1975年的中国尚处“文革”末期,常州作为一座江南新兴工业城市,抓革命促生产的步伐始终没有停歇。当时国家港口运输行业急需跟上世界先进的集装箱运输方式,常州争取到了港口集装箱跨车的研制项目。谁来担此重任?省、市组织人事部门查到了父亲的情况,把父亲从中学老师岗位调至常州矿山机械厂(时为常州工农钣焊厂),正式投身“CK-30”集装箱跨车的设计制造工作。
彼时中国科技信息落后,这样的“大国重器”势必从仿制起步。父亲充分发挥长期从教的理论优势,先后完成整体车架、吊具等一系列的强度计算设计,攻克了整车自重与轮压理论分析、变相器设计试验等关键技术,1979年通过部级鉴定。当时我总感觉父亲是个“风雪夜归人”,后来与他聊起来,才明白当时科技信息闭塞,产品的任何一个子项都必须从根源上去论证。就拿跨车那一人多高的巨大轮胎承压试验来说,必须进行实物的极限压力爆破去获得数据,难怪那段时间父亲那身旧棉袄不是泥就是水。现在想来,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科技信息缺乏,任何一项创新都是那么的艰难啊。
最终该项目荣获1981年机电部(原一机部)科技成果二等奖,父亲1992年在我市第一批享受国务院津贴,这也是成果之一。我清晰地记得当时工厂还专门制造了一个等比例缩小的跨车模型,橘黄色的车体配上黑色的轮胎很是拉风,市里组织游行总将其摆在彩车醒目位置,看着自豪感油然而生。受此影响,当年我的表哥高鸣还以跨车为题材,创作了一幅木刻版画,参加省、市美术作品展。
记忆里的父亲,不论在什么岗位,没有一点架子,永远是大家的好伙伴。当年回常先被分配在第十三中学,任教数学、物理课,他曾将学生上课偷着玩的弹弓等自制玩具,没收在办公桌抽屉里。其中有一支漂亮精致的链条枪,用粗铅丝弯成手枪状,前端串上十几节自行车链子做枪管,用车轮钢丝的铜帽嵌入第一节链条孔,成为冲击点,塞入火柴梗,扣下扳机撞击顶针就能打出去,同时发出清脆的枪声。年幼的我在他办公室看到了好开心,想要据为己有,没想到父亲断然拒绝,告诫我别人的东西不能拿,放假时这些东西要一一发还给学生。他欣赏、鼓励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只是不容许上课不专心。
父亲到了工厂后,同样对年轻人既指点又放手。曾经听他说过,常矿厂虽小,但产品的非标定制比例大,许多产品是一品一图专门设计专门生产,极其考验企业的技术应对能力,虽辛苦但能锻炼人。他是教授级高工,但没有一点架子,在他的统筹下,企业逐步建立起老中青技术梯队,许多技术骨干有的被推荐到上级技术管理岗位,有的到新单位担任技术要职。他们在探望晚年父亲时,都感慨在常矿厂跟着父亲一起干时打下的扎实基础。当年的常矿厂从老怀德北路边敲敲打打的配套钣焊小厂(现在的金色新城小区)发展成为占有全国矿山机械一席之地的中型企业(最后的厂址改造成钟楼区博济智汇谷),在这创业的光辉岁月里,有多少像父亲一样的知识分子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有多少像常矿厂这样的企业托起了常州这座工业明星城市。
记忆里,父亲整天忙碌,给我的关心似乎是碎片化的,但又是那样润物无声。我小学时,只要他们厂里二楼会议室有投影电影,父亲就会带我一起去看。故事片大多不记得了,反倒是科教片给我的记忆极其深刻。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常州马路上还几乎没有小轿车,但科教片中那些外国轿车涉水幕、爬高坡、跑波浪公路、假人碰撞试验的影像牢牢记入我的脑海,还成为我向小伙伴吹嘘的资本,更养成了我至今对科教片的偏爱。如今,《大国建造》《大国重器》《大国工程》等仍是我的最爱。记得我高考填志愿时,也想从事父亲的起重机专业,但父亲说你喜欢画画,就考建筑类专业吧,爱好才是最好的老师。于是我走上了土木工程建设道路,并有幸在1992年成为常州高新区的一名建设者。
父亲生前总是说,我就是个平平凡凡吃技术饭的人,当年是国家培养了我,给了我施展才能的舞台,我赶上了好时代。此刻我要说,父亲您这个凡人,却做出了影响我人生的不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