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孤独,叫“春风不度玉门关”
日期:01-16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4版:文笔塔 乐享 上一篇 下一篇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每每读起王之涣的《凉州词》,诗中那悲壮苍凉的情绪,总会让我的内心产生悸动。无论路途多遥远,大漠多荒凉,这辈子一定要去一趟,当年大将军卫青、霍去病、班超、李广、左宗棠和诗人李白、岑参、王昌龄、高适等到过的地方: 玉门关。“玉门星月、祁连山雪、阳关折柳、轮台送君” ……那是古人留给我的一种挥之不去的边塞情愫,我要去体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豪迈。
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去年11月中旬,我奔袭几千里,跨过河西走廊,从甘肃敦煌市驱车约90公里抵达敦煌城西北处戈壁滩中玉门关遗址,这里西距罗布泊(楼兰)东沿约150公里。从这道大门西去,就踏上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中道,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经罗布泊(楼兰)、吐鲁番(车师、高昌)、焉耆(尉犁)、库车(龟兹)、阿克苏(姑墨)、喀什(疏勒)到费尔干纳盆地(大宛)。
王之涣《凉州词》中的唐玉门关在何方?如今已经找不到确切的所在。听当地的师傅讲可能淹没在酒泉瓜州县双塔水库里了。无论唐玉门关在哪里,一定都是“日暮沙漠陲、力战烟尘里”的画面;一定都有西风烈烈、将士百战、折戟沉沙的肃穆。一定都是孤独的:玉门关前,春风难度。
呈现在我眼前的、在风沙中残存的古关是汉代的玉门关。西汉时期,汉武帝两次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征服匈奴、收复河西后,“列四郡,据两关”。“四郡”分别是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其中敦煌郡位于河西四郡的最西端。敦煌郡设有两个重要的关卡,即玉门关和阳关。当时,修筑了酒泉至玉门间的长城,玉门关随之设立。新疆和田盛产玉石自古闻名,相传,西汉时西域和田美玉经此进入中原, 玉门关也因此而得名。当时的玉门关,商队络绎,驼铃悠悠,货物堆积,一派繁荣。
汉长城东西蜿蜒, “十里一大墩,五里一小墩”,这些“墩”就是一座座烽燧。烽燧的主要作用是举火报警,每座烽燧都有戍卒把守,遇有敌情,白天煨烟,夜晚举火。当年玉门关盛产芦苇,烽火台的烽火信号传至长安仅需一天的时间,而且可根据烽火的规模判断出来犯之敌的距离、规模,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令人惊叹。
汉玉门关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门关并非一个独立的关口要塞,而是一个规模宏大、构筑完整的古代防御体系,以玉门关遗址为中心呈线性分布,长约45公里,有20座烽燧和17段长城边墙遗址。在这条线性遗址区域内,这些烽燧或修筑于沙梁土台上,或修筑于风蚀台地上,或修筑于湖滩岸的戈壁滩上,砌筑方式或用沙砾土夹芦苇、胡杨木和红柳枝叠筑而成,或用土坯夹芦苇砌筑而成。其中还建有2座城堡,即小方盘城遗址(玉门关)和大方盘城遗址(河仓城)。
小方盘城向东12公里,是大方盘城,高耸的断壁残垣轮廓清晰,因临近疏勒河,又叫河仓城。考古发掘表明,这里是汉代戍边军队的粮草仓库。玉门关向西,就是汉代丝绸之路北道,这里有一段残留的汉长城遗址,长约300米,由芦苇和沙砾逐层叠筑而成。20世纪初,英国探险家斯坦因曾在这里发掘出大量汉简。这段长城又称“当谷燧长城”。玉门关自汉武帝时期设置以来,历经千余年的历史风霜,在古丝绸之路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历史的车轮来到了北宋仁宗景祐三年,由于西夏占领了整个河西走廊,玉门关被废除,结束了它历时1140年的历史使命。
在文学层面上,玉门关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初唐盛唐时期,边塞诗开始走向繁荣,成为唐代诗歌中的重要素材。玉门关活在了唐人的诗歌里:“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岑参);“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借问梅落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高适)。这些诗句说出了他们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道尽了戍边将士对故乡的无尽思念。玉门关已经从最初汉武帝设立在中国西北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关隘,逐渐演变成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符号。
古来征战几人回?登上古关,举目远眺,长城蜿蜒,烽燧兀立,沟壑纵横,芦苇摇曳,百感交集。在古人眼中,玉门关和阳关是鬼门关,有去无回,于是就有了折柳相送的习俗。柳树生命力极强,插土即活。送行者会折上几根柳枝,做成环状,戴在远行戍边亲友的头上,希望远行者能像杨柳一样很快适应异地的环境,也期盼着他们早日归来。但实际上,历代这种无休止的战争使得出征将士几乎难以生还……
如今的玉门关早已不是狼烟四起的关隘,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沙土的味道。残破的汉长城逶迤于戈壁莽野之中,坍塌的烽燧,历经2000多年的风雨,在大漠戈壁中与玉门关默默厮守……“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玉门关,不只是存留在西北苍凉戈壁滩上的一座城和一座关隘,它已经成为千年不朽的爱国戍边、保家卫国的符号,也已然是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