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缸是故乡旧物。我曾在江南旧闻中写过《水缸里的童年》。
旧时故乡农村,农家每家每户,都有大小不同的几口缸。并非所有能盛水的缸都叫水缸,在农村,只有用来装水的缸,才独享水缸之名。
比如我家,早年大小不同称之为缸的,有水缸、酒缸、猪食缸、腌菜缸等等。说是旧物,是如今已不复存在或者功用不再的东西。灶间的水缸是江南农家家里最早消失的缸。而后是大小猪食缸——小猪食缸就是泔水缸,用来装要倒掉的剩饭剩菜剩汤的;大猪食缸,通常是家里的大缸,用来装切碎的山芋藤南瓜藤猪草等,还要加水浸沤,小时候玩捉迷藏,夏天有时会跳进这缸里,脑袋上顶着各种新切碎的藤草。旧时也有传说,说有人遭遇追捕,躲水缸里,我觉得灶间的水缸很容易被发现的,倒是大猪食缸适合。大猪食缸在猪饲料丰富后就没有了。不再养猪后,泔水缸也消失了。如今我家里只剩下腊月用来做米酒的酒缸和腌菜用的菜缸。拆迁之后,这两种缸恐也将在未来新的家里再无容身之地。
水缸曾是传统江南农家必备之物。普通农家,水缸通常摆放在灶间,且多在灶台正面的里角,大小根据灶台前的空间而定,当然也会考虑费用——水缸大花费的钱多,一般人家都会量力而行;当然,人口多的人家的水缸也大,因为用水量大。我家那时的水缸不小,因为家里人多。储备日常用水,是水缸的第一大功用。
水缸上方,通常用一块木板盖住水缸的三分之一到一半,不是为了防灰尘,而是为了充分利用空间——木板上通常会搁上一顶竹橱,用竹子做的传统橱柜,用来存放碗碟剩菜咸菜一类,竹橱边上还挂着一个放筷子的东西。有条件讲究的人家,则会做一个圆形的水缸盖,平分成两半,一半常年盖着,搁竹橱或碗碟;另一半平常盖着防尘,用时可以取下。
灶台上的井罐上(井罐是安置在灶台上的一种存水装置,借做饭焐热其中的水,水不开,只能温,但冬日洗脸足够)通常叠放着舀水用的大小铜勺,用来舀粥舀水;而水缸里,或者水缸盖上,则会放一把木制拗斗,比大铜勺大,过去用来舀水的,是灶间最大的舀水工具。旧时做饭熬粥时舀水,通常用的都是拗斗。这些都是水缸也是灶间的配套。
夏天的时候,灶间的水缸还可以起到土制冰箱的作用。我们水缸里的水,都是井水,夏天冰凉,即使储存在水缸,水缸也在阴凉处,加上用水多,地上平常都是湿漉漉的,所以,水缸周边的温度会比其他地方略低,对于竹橱里剩菜的保存有帮助。当然,夏天的水缸里,偶尔也会浸泡有大人买回来的西瓜,以及自家的香瓜等,水缸里的水,这个时候起的是冰镇的作用。后来水井取代了水缸。直到今天,夏天我家水井仍会用来冰西瓜香瓜葡萄等。
水缸的第二大功用,则是防火。旧时的房子,用木材比较多,家里储存的易燃物也多,比如用作燃料的草料。灶间是最容易失火的地方,灶膛里的余烬里若有火星,很容易失火。水缸就在灶间,一旦失火,救援用水方便。实际上就是个传统的灭火器。去故宫或者传统江南园林旅游,通常会见到一些讲究的大缸,铜缸陶瓷缸都有,其实最初都是用来储水防火用。
所以说普通人家水缸都在灶间,是因为旧时还有人家,明堂院子里也有水缸,接雨水养金鱼睡莲铜钱草等,一为景观雅趣,二为储水防火。我家前两年院里也有一口,养着铜钱草,倒也不是为防火,只是为好看而已。
因为需要防火,家里灶间的水缸一年四季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满的或半满的,就怕万一失火,水缸里没水,措手不及。但是,旧时三九严寒天,灶间的水,每天晚上都要出空,水缸还要用稻草包扎一圈。因为旧时三九严寒,故乡也是天寒地冻的,虽然灶间最是暖和,但仍敌不住自然之冷,水缸要是不用稻草包扎,水要是不出清,一旦结冰,水缸就很容易破裂。要挣买一口水缸的钱,可比每天挑水出清不知要辛苦多少。
我们家用的水缸,都是宜兴的陶瓷缸。父亲说是宜兴人摇船顺着永安河来到本地,然后转村兜卖的,一如当年的宜兴萝卜西瓜。宜兴名作家黑陶兄的父亲开过窑,也送过陶瓷大缸:“蠡河,父亲和母亲的日常劳动都和这条河流有关。每天黎明,做驳运工的父亲,都要将刚刚出窑的陶器挑上或滚上巨大的木头驳船,然后和工友们一道,摇船将窑货送至丁蜀镇区的陶瓷批发站。”(黑陶,《泥与焰》)到了丁蜀镇陶瓷批发站的那些粗制陶瓷大小缸,相当一部分由永安河卖到了我故乡。
一些地方缺水,或水质不好,还会接雨水沉淀或加碱后用来烧菜做饭;也有地方没水井,用河水沉淀后家用,都得依赖水缸存储。不过,我们村有一口老井——我父亲也不知道这口井打于何时,用的都是井水。井水比河水和雨水水质要好得多,放在水缸沉淀后更好。水缸的另一伴侣,就是水桶,用来到井上挑水用。当我们开始能够用吊桶在井里打水的时候,家里水缸里挑水的任务,就开始由我和弟弟负责了。那个时候,水桶担在我们兄弟的肩上,才刚离开地面,两人扛一桶水,磕磕绊绊,晃荡着到家,也就剩大半桶了。两人再抬起水桶往水缸里倒,又会洒掉不少。后来年龄稍大,就变成了兄弟俩轮流挑水。《少林寺》播出后,我们都学过觉远拎着水桶的样,从半桶到满桶,由着我们自己折腾。
旧时住平房,灶间也有明瓦,用以采光,但明瓦很小。过去听彝族歌手倮倮唱《水缸里的月亮》“水汪汪,白晃晃/水缸里面躲着一个俏月亮……”我想,大概彝家的水缸也是在院子里的,月夜能看见水缸里的月亮。我们灶间虽有明瓦,但水缸里是看不见月亮的。
但是,我们小时候会在水缸里养鱼,养鲫鱼、小昂公,甚至泥鳅,尤其像我们捉鱼人家。小鱼主要吃不小心掉进去的米粒饭粒,有时也会悄悄扔几粒米进去,鱼虽然会吃掉这些东西,但鱼也会有黏液,水缸快见底时的水,就不太干净了,而且缸底容易黏糊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