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小常州”排骨年糕

日期:01-16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3版:文笔塔 文艺       上一篇    下一篇

电视剧《繁花》热播,剧中汪小姐爱极了排骨年糕,给宝总和爷叔送的早饭也是排骨年糕。电视剧播出后,很多人涌入云南路的“鲜得来”一品排骨年糕的滋味,这份老上海人热爱的点心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其实,早在2014年,上海百万市民选“喜欢上海的理由”,排骨年糕就位列99个上海经典符号之一。不过,“鲜得来”至少不是唯一著名的老上海的排骨年糕品牌。直到上世纪末,在上海滩上,称得上“排骨年糕大王”的其实是“小常州”。

著名作家李碧华曾经在她的小说《生死桥》里写道,唱戏的怀玉和李盛天卖了个满堂彩,高高兴兴地去吃宵夜:

在路边吃鸡粥、茶叶蛋,还有出名的硬货排骨年糕。一块排门板,上面有红笔写上“排骨大王”,门庭若市。排骨是常州、无锡的猪肉造的,年糕是松江大米,放在石臼里用木榔头反复打成,文火慢慢地煨,又嫩又甜,五香粉的特色令人吃了又吃。”

“来,怀玉,多吃一点,你刚才卖力气啦。”李盛天把一大块香酥的排骨夹给他,又笑,“而且,连小姐的约会也不去了。”

怀玉含糊地道:“还是这样的消夜吃得痛快。”

这里提到的用常州、无锡猪肉做成,门庭若市,让人吃得痛快的“排骨年糕”就是“小常州”排骨年糕。

今天有很多人不清楚,在近代工业化来临之前,如今GDP已过万亿的新能源之都常州城里最富盛名的产品不是大米、土布和梳篦,而是猪肉。大概在清代初年,常州府培育出了太湖猪,即著名的大花脸猪和二花脸猪,由此成为传统时代中国地方猪中最为优秀的品种之一。太湖猪主要分布在武进的焦溪以及无锡、江阴、宜兴等地区,在当时享誉江南。早在乾隆二十七年,在当时江南最繁华的苏州城中,常州、无锡的猪肉商人就创办了毗陵会馆,垄断了整个苏州猪肉销售市场,当时江南最好的饭店中销售的排骨也大都以常州、无锡猪肉作卖点。而随着近代上海的开埠,常州、无锡的猪肉商人同样占领了整个上海市场。

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1930年代,当来自常州南郊的董林根来到上海滩闯江湖时,他就选择制作排骨年糕作为自己创业的方向。

当时,在今天的汉口路、四川中路附近集中了很多银行和洋行,于是在汉口路中南银行斜对面,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一个饭摊和点心摊集中地。董林根把自己的小吃摊也设在这里。当时他只是一个最底层的小贩,每天早上在这里设一个临时早餐摊点,开始的时候,只试探地卖卖最便宜的“油酱年糕”和阳春面,随着渐渐站稳脚跟,他着手开始卖“排骨年糕”。这个临时摊点没有店名,只是因为他来自常州,又年轻,熟悉的客人就叫他“小常州”,慢慢地,去“小常州”吃排骨年糕成为这片区域写字间文员们用餐的一个选择。

如前所述,整个上海小吃界最著名的排骨年糕当数“小常州”和“鲜得来”,两者各具特色。如果说浙江台州人何世德创办的“鲜得来”以典型的软糯的宁绍年糕而闻名,那么,“小常州”最吸引人的则是他家的“排骨”。当时,“鲜得来”和很多上海滩上的排骨年糕的做法,是先要在排骨上面抹上一层面粉,再油炸。而“小常州”则是独树一帜,采用的是标准的常州红烧大排做法。他们家的排骨选用的是常州、无锡的猪脊骨肉,烹制前,先将每块大排用刀面平拍,把排骨的骨头敲碎,松解猪肉的纤维,还专门用剪刀将肉筋剪断,再浸在酱汁中吸收调料。“小常州”的酱汁也有自己的秘方,每十块排骨要用熟猪油四斤、特级红酱油一斤二两、白糖一斤二两,还有黄酒、味精、姜汁、葱等调料,先混和烧出汁液,然后下排骨。待排骨汆到半熟,取出用剪刀剪两刀再复氽,保持肉质鲜嫩,避免排骨卷缩。直到氽至色呈紫红、肉质鲜嫩、味道浓香时取出。

“小常州”的年糕虽然不及宁绍年糕有名,但也是精挑细选,专门用松江大米,煮熟后,放在石臼里用榔头反复捶打,待捶打至米已无整粒取出后蒸熟,差不多每斤年糕切20根,制成三寸长、一寸三分宽的小年糕,薄而韧。每根里裹一小块已经氽过的排骨。

等到临上市前,先将油酱汁锅烧热,一直保持着一定温度。当顾客需要时,就将排骨和年糕分批入热油酱汁锅内煮氽至热,取出洒上五香粉装碗。这样成品的排骨年糕,由于排骨和年糕都经浓油、浓酱、糖、酒等调味煨氽,排骨色泽金黄,又胖又嫩,浓油赤酱,年糕色红味浓,软熟糯韧,非常入味,而且久吃不厌。

平心而论,大排是不是要表面抹上面粉油炸,各有各的做法,“鲜得来”的大排骨其实也极具特色。但是这样的做法,容易让一些不法商贩偷工减料,让面粉比排骨多。记得20多年前我在上海读大学,学生们拿了奖学金,会专门去食堂卖鸡腿和红烧大排,可当时食堂的红烧大排就是面粉比排骨多,口感极差,让吃惯了常州式大排做法的我极不习惯,吃了一次再也不吃。“小常州”排骨年糕的做法讲究,真材实料,汤汁浓郁,味道鲜美,再加上价格便宜,很受口味挑剔的文员顾客欢迎,不久就有了一些名气。

据当时人回忆,开业没多久,“小常州”排骨年糕摊位就定在了四川路电报局对面,金鸡饭店边上的经济弄内(即汇芳大楼对面弄堂)里。他专门做洋行帮生意,也用手折记账,每月发薪水付账,不是老主顾则需现付。每天来这里吃“排骨年糕”的顾客有二三百人,附近四明银行、中南银行、聚兴诚银行和金城银行的员工及高级职员都成为该摊的常客。当时报纸说,提起小常州排骨大王,附近“写字间先生,谁个不知,哪个不晓”。据说在当时,小常州每天有二排篮排骨可卖(排篮就是长柄的篮称谓排篮)。随着生意越来越好,董林根又租了洋行的门面,在元芳弄口设了一个两开间店铺。著名画家贺友直回忆,当时这个门面设在四川路四马路北首,就是今天的四川中路、汉口路、福州路之间,20路无轨电车在此掉头。坐东朝西,这一排没有高楼,是在一处斜坡上面,架几片芦席,下面安放锅灶,平房里放几张板桌,设备简陋。当时报纸也这样描绘小常州店面的样子:店基所占的面积,仅等于一方小亭子间,建筑简陋,布置也并不整洁,只够与乡下茶楼相比拟。不过说不时髦吧,倒也装上两三只日光灯,光线夺目,五六张凌乱的桌子分列在店堂里。最有趣的是高挂店中的一副对联:“莫笑阳春供一饱,须知风味有三鲜。”意在宣传他起家的阳春面之佳妙,颇饶风趣。

当时一般人都瞧不起“小常州”,认为他执业微贱,所谓卖卖油汆排骨,摆个摊头,只是个“起码生意”,利润微薄,纵使发财,好像是“痧药瓶里一眼眼”,再说这只是破店面,所以洋行门面租金开始收得很便宜。但是不久,银行就发现情况没有那么简单,“小常州”这么一份份卖着排骨年糕,其实收入相当可观,所以要涨租金。董林根哭穷,双方谈不拢,洋行就把“小常州”赶走了。“小常州”店面关了,附近的职员们没地方去吃东西,大家就向银行说情,结果“小常州”在大家帮助下得以复业。但是谁也没想到,董林根为争一口气,居然租用了报刊很大一幅版面,做大幅广告:《小常州排骨冷面大王今日复业》:

敝摊自上月五日起因排骨来源奇缺,且天时酷热,故暂停营业。现时届秋凉,本主人请专员赴常、锡二地采办新鲜排骨,按日运沪。在此休业期内,承新老顾客枉驾,深感抱歉。兹择于本月三十一日起照常营业。务祈旧友新交惠然赐顾,无任欢迎。特此先行露布。小常州

这幅登在1942年报纸上的广告,是我现在能够查到的“小常州”排骨年糕所做的最早的广告。当时上海滩虽然热闹,但复业能登这么大幅广告的,究竟为数不多,很多人认为“执业微贱”的小常州经此一举,足与闻人名流并驾齐驱。董林根这一惊天动地的举动再次给他带来了麻烦,洋行更觉得租金收少了,吃亏了,开业没多久,又单方面毁约,再度将“小常州”赶走。“小常州”的顾客又跑去疏通,洋行又松了口,可是董林根又故伎重演,仍以巨幅广告声明复业。这次,洋行终于下定决心,再又不理会任何人的说情,彻底和“小常州”一拍两散。“小常州”只能重新找了一个新址,搬到了四川路二○三弄,月租六百五十元,装修费用用去二万。新店开业后,“小常州”全面涨价,排骨卖到四元,较前涨一元,而年糕由五角涨至一元。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