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地道的江南水乡,“水”在常州扮演了重要角色。近处,水声潺潺,芳草萋萋;远望,阡陌田园,水网交织。一条条“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幸福河”,串起的,是常州人的美好生活……
去年以来,我市立足实际,以幸福河湖建设、小微水体治理为抓手,以解决群众关心关切的突出水问题为重点,全面推进河湖系统治理,呈现出诸多新气象与新成效。去年,我市水环境质量整体呈稳步改善趋势,国考、省考断面优Ⅲ比例分别达到85%、94.1%,超额完成省定目标;太湖湖心区自“水十条”考核以来首次达Ⅲ类标准;长荡湖水质稳定达到Ⅳ类,为近十年来最好水平;滆湖水质稳中趋好。
眼下,“清水绕江南,美景入画来”的旖旎画卷在我市徐徐展开,“河安湖晏、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文昌人和”的幸福河湖,正为推动常州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筑牢生态基底、增添绿色动能。
三年小微水体治理稳扎稳打
疏通“毛细血管”
钱资湖畔的金坛区方边村作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今年创新建立了“党建+河长制”管护机制,由村党总支书记担任村级河长,细化网格责任,打通小微水体治水护水“最后一公里”。同时,该村还围绕村内3处小微水体分别建设水文化科普园、法德文化园、人口健康文化园,铺设滨水健身步道,展示水文化标语,宣传河长制与美丽乡村建设文明,让村民在文化陶冶中与水相亲、相近。
郑陆镇是天宁区唯一的涉农乡镇,境内河流纵横、沟塘众多。开展小微水体治理以来,郑陆镇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建设,坚持池塘沟渠“一盘棋”治理思路,持续加强小微水体管护。在小微水体优秀片区的打造上,郑陆镇有步骤地实施截污纳管、河道清淤、清杂治乱、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等5大项目,成功打造了查家村、牟家村等水村美景。依托十里黄家浜,郑陆镇丰北村还在治理小微水体的基础上,探索“美丽乡村+水上运动”运营模式,打造了全省首家乡村水上运动示范基地。
新北区孟河镇南兰陵村委郑塔里村,草地和水塘相依相偎,全村共有大小沟塘12个,自带宁静的古朴滤镜。2021年以来,郑塔里在打造美丽乡村的同时,进行了系统性的小微水体治理。南兰陵村委党总支副书记郑达介绍,近年来,南兰陵村委确定了“塘塘相通、塘渠相连、塘景同治”的治水思路,通过截污纳管、河道清淤、池塘标准化改造、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再现秀美水系。
如果说大江大河是地球的生命动脉,那么小微水体就是地球的毛细血管。这些分布在城市乡村的沟、渠、溪、塘等,流动性差、自净化弱、规模小、数量多。
2021年以来,我市把河湖长制体系向小微水体延伸,积极开展小微水体治理、小微水体优秀片区建设,共完成小微水体治理3889个,建成小微水体优秀片区64个。至此,我市三年小微水体治理任务圆满完成。
回看三年来的治理历程,每一步都走得扎实。
治理第一步,当然是要调查摸清家底。2020年,我市以镇(街道)为单位、以村(社区)为基本单元对辖区内小微水体进行摸查,全市共摸排出14416个小微水体,其中问题小微水体3742个,并形成“一村(社区)一台账”。截至2023年底,问题小微水体全部治理完成。摸清家底后,我市陆续出台《关于推行小微水体河长制的指导意见》《常州市小微水体治理和示范村(社区)评定细则》,把幸福河湖建设和小微水体治理列入2022年、2023年民生实事。
下一步,我市将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以小微水体治理助力太湖水环境改善,计划2024年、2025年每年治理提升100个小微水体,建设40个小微水体优秀片区,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全面幸福河湖建设卓有成效
打造“常州样板”
回忆起太湖二级支浜——武进区洛阳镇东洋岸河多年前的“丑”模样,洛阳镇圻庄村的村民们至今记忆犹新。2017年,洛阳镇戴溪片区小流域治理率先被列入省太湖办试点项目,实施了控源截污、水系沟通、生态修复等措施,片区内支浜水质从最初的劣Ⅴ类改善为Ⅳ类。积累先进经验,圻庄村紧随其后,几年时间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超5万平方米的乡村湿地系统等相继在这里建成并稳定投用。
在幸福河湖建设上走出自己路子的,还有常州经开区横林镇。
清风杉影、亲水云台、听雨墨轩、花溪叠谷……在横林镇黄桥港湿地公园,各色景观错落分布。沿岸漫步,景色怡人,令人身心愉悦。黄桥港全长5.6千米,流经横林、洛阳两镇。历史悠久的黄桥港是横林人心中的母亲河。“河水黑臭、岸坡坍塌,以前真不愿意来这儿散步。”林南村村民周建玉回忆。2018年9月,镇、村两级开展河道清淤、调水活水和部分段石驳岸、步道建设等工作,新建7套农村分散式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对70余家沿线企业进行污水接管,有效解决了河水脏臭问题。此后不久,河道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也提上日程。于是,黄桥港林南段周边陆续有了1座湿地公园、12处景观节点。这里,一年四季有花可赏,日夜晴雨有不同意趣。
河湖是大地之脉,不仅满足着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需要,还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设幸福河湖是推动新阶段河湖保护治理管理的重要目标任务。以上两个案例都成功入选《2023年江苏省幸福河湖典型案例汇编》,也是我市幸福河湖建设的样板和缩影。
从2022年开始,我市全面启动实施幸福河湖建设。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标本兼治、精准施策,从单一河道治理向流域综合治理、从阶段性治理向常态化治理、从政府治理向全民治理转变,河湖乱象得到有力遏制,历史遗留问题逐步减少。同时,坚持示范引领、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幸福河湖建设,把河湖打造成我市生态文明的基石、经济发展的血脉、美好生活的根源、历史文化的载体,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构筑坚实的生态根基。市级示范幸福河湖建设连续三年被列入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
过去一年,我市建成25条市级示范幸福河湖。截至目前,我市已累计建成幸福河湖481条(含市级示范幸福河湖116条),幸福河湖管护样板20条,市级河长制主题公园6座。通过开展幸福河湖建设,部分河湖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身边的“清水、绿岸、美景”显著增多,他们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水环境改善的效果,生动诠释了“河湖共治、幸福共建、成果共享”的内涵。
今年1月上旬,市河长办连续修订印发《辖市(区)级河湖长履职评价办法》《河湖长制工作绩效评价办法》,继续将幸福河湖建设纳入绩效评价体系。下一步,我市将围绕河湖长巡河履职、河道长效管护、绩效评价、幸福河湖建设、小微水体治理等重点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完善配套政策,把河湖长制工作继续引向深入。
跨界联合河长制全域覆盖
实现多方共赢
江南河道纵横相连,上、下游或对岸的局部水质、岸坡问题往往会影响河道断面水环境质量。面对共同的治水压力,近年来,我市主动与邻市对接,围绕改善水环境这一共同目标,创新管护机制,探索建立跨界河湖联合会商、联合巡查、联合防控、联合治理的工作机制,协调解决争议问题,推进上下游、左右岸协同治理,提升跨界河湖治理管护水平,开创了多方共赢的区域河湖治理局面。
一方面,行政区域约束进一步打破。我市建立跨省联合河长制工作体系,溧阳市、郎溪县、高淳区共同出台《跨界河湖联合河湖长制实施方案》,在梅溧河、胥河跨省界河流设立“县镇村”三级联合河长;溧阳市2023年共清理处置水面漂浮物39260吨,较2022年增加44%。太湖周边地区在河湖长制工作方面的合作更加紧密,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无锡市滨湖区胡埭镇、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启动了全省首个镇级跨市联合河长制工作机制——雪堰-阳山-胡埭联合河长工作机制。
另一方面,联合巡查进一步加强。金坛区河长办联合丹阳市河长办共同巡河,优化跨界河湖生态环境。天宁区河长办与江阴市河长办多次开展联合河长制活动,联合河长制工作制度进一步完善,巩固、提升河道治理成效。钟楼区则开展跨市河湖协调共治活动,联合兄弟区县开展水葫芦专项整治,源头控制,定点打捞,防止水葫芦扩散,保障专项整治行动顺利开展、取得实效。
此外,跨界联合河长制的建立还进一步推动河湖长制解决问题。新北、江阴两地河长办多次会商对接跨境河道李大河整治工作,共同开展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疏浚活水、生态修复等,李大河水质明显提升改善。
据统计,我市目前已有135条跨界河道实现跨界共治。目前,市本级已与无锡市、镇江市、泰州市建立联合河长制,溧阳市与安徽省郎溪县建立跨省联合河长制,常州县级以上跨界联合河长已完成全域覆盖。
不问光阴长与短,只与日月争朝夕。回望2023,我市河长制工作常抓不懈、有序推进,播撒了希望的种子,更点燃了奋进的激情。
新征程,新奋斗,我市将采取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推动全市河长制工作在“万亿之城再出发”的新起点上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常州“水利”答卷。
本版撰稿:郑雨露 河长办
本版供图:市水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