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珂巷51号
日期:01-16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3版:文笔塔 文艺 上一篇 下一篇
故乡的记忆从鸣珂巷51号开始,我生于无锡,三岁随父母从南京到常州,在青云坊住了几天便搬进鸣珂巷51号大院,直到小学三年级。记得这门牌,是为奶奶给苏北的大伯写信,从孙子会写字她就不用上街找人了,花铜汗(常州话,钱)不说,奶奶的话他们也不明白。
鸣珂巷的巷名在众多弄堂中显得高雅,它有二义:一与“鸣珂曲”同,曲指小巷;一将鸣珂二字拆开,前字表声响,后字表饰物。该名的起源或与隔壁的玉佩弄有关,玉佩指古代贵族妇女佩带的装饰,鸣珂与之相配。
鸣珂巷东西走向,约三百米,巷头在北大街,巷尾接红壁弄,南边荷花池,51号在尽西头。小时候星期天上午常去北大街打酱油,迎着朝阳,弄堂两边的灰墙分外明亮,各家门里传出女人的话语,汇成乡曲,融于血肉。鸣珂巷中段有25、26、36号院,以前是大户人家,26-36号后成为机关宿舍。还有侧弄的鸣珂巷幼儿园,那里通玉隆观巷。
51号出来朝东走几步有十字路口,往南荷花池,往北府西巷和西横街,往北学桥弄(常州音“学”跟“霍”声韵同),在市二中斜对过。二中原址为常州府学,它前面和西面有城河,西边叫文在桥。府学前面原来也有桥,弄堂因而得名。旧城厢有一个府学,一个县学,所在街名都带学字,读音不同。县学街的学跟“药”同音,为读书音;学桥弄的学是口语音,读书音是文人的读法,口语音是日常说话音。
鸣珂巷跟学桥弄的转弯处有爿“老虎灶”(打热水的地方),是附近居民常到之处。江南冬季阴冷潮湿,入夜尤甚,上床前用热水烫烫脚,再抱个汤婆只(常州话,盛热水的取暖容器),钻进被头窠(常州话,被窝),就算神仙日觉(常州话,日子)了。
觅小同学东东住“老虎灶”斜对过25号,典型的江南民居结构,石柱门框,黑漆木门。东东常上台表演,记得他扮过老头,三年级时有“拖拉机来了”的节目,歌词这么唱:爷爷跑胡子翘,奶奶跑哈哈笑,姐姐跑似飞鸟,弟弟跑摔倒了。要问他们为啥跑,为啥跑,嘿~,东方红拖拉机,开来了!时隔半个多世纪跟东东微信聊起,他只记得自己扮过黑孩子。那次觅小的演出我也参与了,是合唱队一员。全市小学生演唱比赛在人民公园前的红星剧院,觅小把几首歌串起来,又演又唱。记得最后两首歌,头一首:我是一个黑孩子,我的祖国在黑非洲。黑非洲,黑非洲,黑夜沉沉不到头。东东演黑孩子,那时大家都瘦,谁扮苦兮兮的样子都够像。后一首是大合唱:全世界人民手拉手,美帝国主义没路走。要是他来碰一碰,嘿!给他一个大拳头,大拳头!舞台上出现一个巨大的手臂和拳头,朝着扮演美帝的几个男生夯(常州话,用力打)过去,美帝仓皇逃下。剧终落幕,台下小观众掌声雷动,台上合唱队员赶快从台阶上退下,又紧张又激动。
25号隔壁是米店,我从记事起就对食物抱有强烈的欲望,像一只麻雀成天想觅食。米店也叫粮店,现代人很少说起粮食了,但它是那个时代的第一必需品。我小时候大米和面食吃的不多,山芋虽能管饱,但无菜陪伴的粗粮很难咽下。后来鸣珂巷的米店关了,买米要到北大街的三八粮店,扛米要多波(常州话,步行)不少路。
再说51号大院。大门围墙很高,顶部有一截瓦片镶嵌的镂花,高大的花岗岩门框,两扇斑驳褪色的灰黑木门,满脸的时代沧桑。大门前的空间是我的游乐天地,游戏分两种,一种叫进头洞、摆二(常州音“腻”)洞,可以很多人一道白相(玩),每人用不同颜色的玻璃弹子。回想起来,进头洞、摆二洞像高尔夫,属于击球进洞,类似中国古代的捶丸。我们的玩法不用球杆,只用食指和拇指,夹住玻璃球,靠拇指的弹力加上手眼的配合,让球滚进洞。地上挖三个洞,分开较远,开局时站第三洞,手持玻璃球朝第一洞擐(常州音“豢”,甩)去,口中大喊进头洞、摆二洞。如擐进头洞,便直接入二洞。但擐入洞不容易,洞口小,四周泥土软硬不一,抛出的玻璃球蹦得老远。只有开局那一记(常州话,量词)是擐,此后只能用拇指弹。
第二种地面游戏是厾(常州音“笃”,掷)小刀。选一块不太硬的泥地,趁泥土还软,用锯条磨成的小刀厾(掷)进泥里,使它站立。如碰到砖石瓦砾小刀倒下,便失去前行机会。每次厾(掷)距不超过一虎口(拇指和食指间的长度),先到达对方据点并包围一圈者赢。这游戏只能两人玩,双方相交,你切断我的线我切断你的,争抢激烈。诀窍是厾(掷)的力道,既要稳也要准;用力太猛刀会厾(掷)飞。
51号大门的背后正对我家,进大门沿平房往两边走非常狭窄,仅容得一人,所以院内其他住户都从院子的侧门进出。这个格局有点怪,想必大门后原有一条宽敞的通道,然后才是大宅的庭院和楼房,这样的大门和通道气派十足,解放后大院改成宿舍,为多住人家把大门后的通道阻断,分隔成前后两个灶披间(烧饭的地方)。对着大门的灶披间我家用,面向庭院的灶披间隔壁丁家用,丁家便也从侧门进出了。
大门东面沿围墙外侧,有过脚踏车(自行车)的小道,院内的住户都从那条出入院子侧门。小道长二十来米,尽头左边是空地。右边是大院围墙,中间的侧门不起眼,大概以前院里的下人进出。沿大院楼房的山墙再往南,是个荒芜的园子,中间一个孤亭。
进侧门过庭院往南上一两级台阶,便步入51号大楼的北门。厅道宽敞明亮,两边堆放杂物,地面大方青砖,冬暖夏凉,是我们雨天玩耍之地。穿过通道下台阶,是个铺满石块的天井,天井三边有檐廊。通道左右各一家,檐廊两边南伸再各有一家。凹字形的大楼,楼房的所有住家都围着天井的三边。南边一堵矮墙,墙身从天井底部砌起,正好将花园隔外头,让阳光照进来。楼上有正房数间,每间再隔成前后,两侧也是房间,三边有檐廊俯视花园。楼上楼下都是地板,红漆的柱子,宽阔的廊檐,这种江南私家豪宅比得上京城皇爷的寓所。
小芳家在51号天井旁西侧楼下,她也在觅小,跟我大妹同班,有时来我家玩。搬去项家弄后很少见她,再就不知所踪了。我在廿一中当老师有回过年到鸣珂巷跟旧邻相聚,在巷里遇见小芳。几年未见,出落成一个大姑娘。她个头原本就出众,脖子上一条白绒围巾,身穿红色小袄,一头黑亮的长发加上闪烁的大眼,在白绒的映衬下成为江南小城冬季灰暗背景下的一道耀眼的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