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旬男子胃里“鼓包”
日期:01-16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T02版:本地医讯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通讯员 曹艳 潘英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常规消化内镜检查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及早期癌被发现。对不少人来说,胃肠镜检查一点也不陌生,但你听说过超声内镜检查吗?近年来,武进中医医院脾胃病科通过小探头超声内镜技术,为消化道肿瘤患者带来福音。
60岁的李先生胃部疼痛多日,一直未能缓解。后来在当地卫生院行胃镜检查发现胃体大弯侧有个“黏膜下隆起”,医生建议到大医院进行超声胃镜检查,以明确胃里的这个“鼓包”到底是什么,为今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李先生于是前往武进中医医院脾胃病科,经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发现胃体大弯侧可见一稍低回声团块,初步诊断为胃间质瘤,考虑到瘤体较小,有潜在恶变可能,在医生建议下,李先生接受了内镜下胃体黏膜下隆起ESD术,成功把瘤子剥离,术后病理提示间质瘤。目前,李先生恢复良好。
“普通内镜只能看到胃肠道最表层的黏膜层,超声内镜可透过黏膜层看到病灶更深层次(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固有肌层、外膜)的病变情况,以便进一步确定治疗方案,做到诊疗一体。李先生是在一次胃镜检查中发现胃体大弯侧有个隆起性病灶,表面黏膜光滑,这时候做常规病理活检是不能明确肿物性质的。因为一般这种隆起都是生长在胃壁中间,有可能是瘤子、血管、囊肿、异位胰腺,又或者是腹腔内其他脏器压迫胃壁引起。碰到这种情况,往往就要进一步做超声内镜检查。”武进中医医院脾胃病科主治中医师张小东介绍,“通过超声内镜,我们发现李先生的胃体隆起处呈一稍低回声团块,内部回声尚均匀,起源于固有肌层,截面大小约1.5×1.3cm,初步诊断间质瘤可能性大。但具体什么性质,还要进一步手术切除后做病理分析才能最终确诊。通过超声内镜检查,我们可以大致判断病灶的内部情况,同时为后期的手术治疗指明方向,少走弯路。”
张小东介绍,小探头超声内镜是将内镜和超声相结合的消化道检查技术,是普通胃镜检查的升级版,检查范围广且深。它是由小探头超声系统和内镜系统组合而成,将微型高频超声探头安置在内镜顶端,就像是给内镜开启了“透视”功能。在内镜直接观察消化道黏膜病变的基础上,利用超声进行实时扫描,可确定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起源与性质——黏膜下病变。超声内镜可用于判断消化系肿瘤的侵犯深度及外科手术切除的可能性,即黏膜病变、早癌T分期,也可用于消化管壁外压、狭窄范围和性质的诊断。因此,有人将超声内镜誉为消化科医生的“透视眼”“第三只眼”。在临床上,对于食管、胃、十二指肠及结直肠生长的黏膜下肿瘤,超声内镜是诊断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金标准,可以通过肿瘤起源层次、大小、回声特点等初步判定肿瘤性质,可以鉴别消化道的隆起是否黏膜下肿瘤或壁外病变压迫所致。小探头超声内镜可应用与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的术前分期,可较准确地诊断消化道早癌,为早癌的内镜下切除提供保障。
消化道肿瘤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在逐年上升。专家提醒,平时应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不暴饮暴食、少吃外卖等;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谷类食品;戒除烟酒;定期进行健康体验,特别是有家族病史的人群要高度重视。一旦出现腹部疼痛、便血等症状,应及时到专科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