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茜 唐秋冰 唐文竹 郑雨露
加强对建筑垃圾的收集管理
问题的提出:
徐洪庆代表提出,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垃圾的产生量与日俱增,乱倒、乱扔、偷倒的现象屡见不鲜。建筑垃圾的乱倒乱抛,会占用土地资源,破坏土壤结构,影响人居环境,给社会环境造成越来越难以承受的压力。
建议:
从四方面强化:
一是以乡镇、街道为单位,设立建筑垃圾临时收集转运点,引导居民定点投放,建立健全收运处置机制,统一堆放、规范管理;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对违法偷倒乱抛的典型案例加强宣传,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和守法意识,营造保护生态、爱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三是加强监督、监管,建立有奖举报机制,加大对乱抛、乱扔、偷倒现象的行政执法处罚力度;
四是对建筑垃圾进行回收分类,对有用的建筑垃圾实行资源再利用。
利用城市“储备”地块打造原生态绿地
问题的提出:
陈翔宇代表提出,随着常州新能源之都建设的推进,城市的“双碳”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花草树木是目前最有效的固碳手段,也是美丽的城市风景。从2017年起,我市连续6年将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和全市重点工程。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规划绿地总量不足与“储备”地块又相对富余的矛盾。
建议:
我们要充分利用城市“储备”地块打造原生态绿地。
一是缓解城市绿地总量不足的问题。依据待开发时间长短,选择“惰性”储备地块实现归属权和使用权的暂时分离,将“惰性”储备地块交予城市管理园林部门使用,缓解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城市绿地总量不足的问题。
二是实现对“储备”地块的长效管理。城市管理园林部门通过对“储备”地块种植草种或移植树木,构建具有市民休闲功能的原生态绿地,并对其实行长效管理,从平面到立体、视觉到触觉全方位提升城市形象。
三是创新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模式。把城市“储备”地块打造成原生态绿地,既可以降低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成本,又可以让城市居民近距离亲近自然,还可以有效提高“遥感测试”和“社会满意度调查”两项指标。
加快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
问题的提出:
姚中彬等委员提出,知识产权服务是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常州知识产权服务成效明显,但仍存在代理机构规模较小、专利代理师执业比例不高、行业人才需求缺口大等问题,难以匹配全市知识产权服务需求。
建议:
1.提升知识产权服务业环境质量。完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与创新主体的对接互联机制,搭建一站式市场化服务平台,探索知识产权服务行业及地方标准,积极营造高质量知识产权服务环境。
2.扩大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规模。积极培育规模大、实力强、信誉好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鼓励合并重组,分级分类管理,引导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为本市创新成果的专利化提供服务。
3.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业从业人员培训,鼓励知识产权相关资格证书考试和职称评定,推动知识产权学历教育,建立全市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信息库。
盘活利用工业存量建筑 助力高质量发展
问题的提出:
李健等委员提出,工业存量建筑作为城市更新中具有潜力价值的可观要素,是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再生资源”之一。在探索城市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针对工业存量建筑的盘活再利用,将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动能。
建议:
1.摸清全市工业存量建筑的资源底数。掌握全市工业存量建筑具体信息,实行建库管理,优化存量建筑用地供应。
2.疏通工业存量建筑再利用的难点堵点。实现多方协调合作,快速解决存量建筑遗留问题;推动存量建筑改造与转型,激活资源开发效用;建立盘活工业存量建筑再开发的奖励及补偿机制。
3.拓展工业存量建筑的创新驱动。坚持高质量发展导向,鼓励“工业上楼”;收储优质存量建筑,打造专业科创载体;合理规划遗存型工业用地,打造“产业”模式;在实践与总结中,深入推进可复制模式。
4.优化服务体系,促进工业存量建筑创新资源集聚。持续完善城市功能,加大招引培育力度,强化创新要素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