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层次完善“两湖”创新区配套功能到领跑新能源产业赛道,从更高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到建设高层次人才体系……翻开2023年市政协“提案履职作业”,一件件提案与时代发展“合辙”,与党政工作“同频”,与人民需求“共振”,见证着政协提案助推常州高质量发展的铿锵足迹。
去年以来,市政协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中心大局,广泛凝聚共识,真情服务群众,共提交提案372件,经审查立案346件,已于2023年10月全部办复。提案所提建议被采纳、问题基本解决或正在解决的有328件,占94.8%。
聚焦新科技新赛道 助“新能源之都”腾飞
近年来,常州在“新能源之都”建设方面,跑出了令人瞩目的加速度。如何继续培育壮大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助力“新能源之都”可持续发展?委员们从加快常州氢能源产业发展、深化新能源产业优势、推进新型电池创新和产业发展等方面提出提案,形成“领跑新能源产业赛道”重点提案专题,由市委书记陈金虎领办。
陈金虎专题召开提案办理座谈会,认真听取办理单位、提案者发言,并面对面交流。民进常州市委会,委员李凯虎、李健等围绕壮大新能源产业优势、引领新型储能产业创新、培育氢能产业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为制定《常州市新型储能发展规划(2023—2027)》《“科技创新助推新能源之都建设”专项行动计划》等相关产业规划和政策提供了有益参考,提案办理成效已经在一系列具体工作落实中得到体现。
汽车工业是工业领域规模最大的产业,产业链最长、带动效益最大。民建常州市委会在重点提案《关于提升我市汽车关键零部件智能制造水平的建议》中提出,要推动产学研协同研发,持续培育智能制造服务平台,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承办部门积极采纳提案建议,出台政策,鼓励和支持汽车关键零部件企业数字化转型。
致公党常州市委会通过重点提案《关于深化科技创新合作引领,推动常州国际化名城建设的建议》,民革常州市委会通过重点提案《关于超前思维布局、精准发力攻关,加速专精特新企业“卡位入链”协同发展的建议》,为全市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积极建言。当前,我市已出台并落实《关于促进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等文件。
提升交通枢纽能级 助推常州中轴崛起
“两湖”创新区建设是常州响应长三角经济地理新格局、推动城市能级全面提升的重大战略选择,是推进“532”发展战略全面落地的龙头牵引。高标准建设常州南站,是推动城市格局变革,开启“两湖”创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引擎,也是打造长三角中轴枢纽中的重要一环。九三学社常州市委会建议,要高水平建设中央车站,打造“第一空间枢纽”,强化“第一交通枢纽”,建设“第一功能枢纽”,塑造城站一体“新地标”,雕塑“第一形象枢纽”,彰显城市魅力“新窗口”。
委员庄文谦、金玲芝、莫洪国等从改善交通出行方式、优化乡镇公共交通、多层次完善客运交通服务等角度提出提案。委员们的相关建议得到了相关区和部门积极采纳,被吸收到《常州“两湖”创新区综合交通规划》《武进区区域交通互联互通规划研究》《常州市多层次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规划研究》《常州南站中央枢纽概念性方案设计》等方案中。
外卖骑手交通安全是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委员宋子平提出的《关于加强对我市外卖骑手交通违法行为整治的建议》,被列为重点提案推进。提案建议由市交通、城管、市场监管等多个部门形成合力、联合共治,将外卖骑手的交通违法行为纳入信用管理体系。目前,市道路交通安全委已联合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城管、市场监管等部门,以平台公司、餐饮企业、外卖骑手等为重点,聚焦宣传教育、违法查处、信用管理等环节,落实“抄告企业、叠加处罚”,进一步加强外卖骑手交通违法行为整治。
着力打造教师队伍 凝心聚力教育发展
全市85%以上学校开辟校内劳动实践场地、制定全市劳动与技术课整体规划、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的实施意见》、率先启动全国首部劳动教育地方立法工作……作为全国首批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全国唯一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实验区,常州取得了丰硕成果,离不开委员们的献计出力。
委员胡爱彬等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前的劳动教育基地已不能完全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劳动教育的需求。要明确劳动教育基地开设内容以及适合年龄段的学生,建设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建立专业的或者双师型劳动教育教师团队。提案建议已得到相关部门重视或采纳。去年,我市出台全国首部劳动教育地方性法规《常州市劳动教育促进条例》。
当前,我市职业教育正走在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发展快车道上,建设一支高素质、强技能的“双师型”队伍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迫切任务。民盟常州市委会围绕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建言,认为要将“双师型”教师划分为新晋“双师型”教师、骨干“双师型”教师和“双师型”专业带头人三个层级,并制定每一层级的典型工作任务和综合能力要求,规划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合理结构及发展模型。
委员曹音、张长英等还围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提出建议,得到了相关部门积极回应。
青山绿水间书答卷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特征,“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农工党常州市委会、九三学社常州市委会,委员刘琨、姚中彬、黄勇、魏利等积极建言,形成了“更高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点提案专题,由市长盛蕾领办。
近年来,常州以“无废城市”试点为契机,按照“一调、两控、三转”的建设路径,因地制宜、统筹布局,构建制度、技术、市场、监管四大体系,加快打造循环型城市,全市“无废城市”建设走向纵深。农工党常州市委会围绕“无废城市”建设提出提案,建议建立“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和评估考核机制,将“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纳入各单位年度绩效考核目标体系。
委员们还提出,要提升口袋公园建设水平,发展生态智慧城市,开展“两湖”水生态修复,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拓展绿色活动空间,让绿色发展成为常州更鲜明的底色。
这些建议在《常州市公园体系规划》《关于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十大专项行动》《常州市“两湖”创新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政策文件中得到了充分吸纳。
健全医疗卫生体系 持续便民生惠基层
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是一项长期任务,是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保证服务对象平等享受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举措。委员汤黎明、谈胜等建议进一步推进分级诊疗和医共体建设,将中心城区、基层医院的医疗资源与患者不同的医疗需求进行精准匹配,持续改善医疗服务,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用实际行动便民生、惠基层。
一系列建议已在相关工作中予以吸收采纳。目前,我市已制定《常州市深入推进“常有健康”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常州市关于深化三医联动、医防融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常州市深化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高位推进全市分级诊疗建设。
长期护理险被称为社保“第六险”,自2022年1月1日起,我市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行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委员王秀等提出的《关于长期护理险优化管理的建议》,被列为重点提案。她认为,要完善长护险管理制度,发挥长护险服务功能,扩大受惠群体范围。还有委员建议,要进一步规范康复辅具租赁管理。
目前,全市累计享受长护险待遇人数3.49万人;正在享受长护险待遇人数2.3万人,占参保人数的0.5%;长护险定点机构共有229家。累计评估失能人员4.44万人次,评估通过3.42万人次;为3386人提供机构护理;完成居家上门服务174.5万人次、辅具租赁服务2.13万人次。
挖掘优化文史资源 助力文旅中轴建设
东坡文化是常州宝贵的文化资源,十五届市政协委员持续关注并建言,苏叶等委员经过多番研究和实地考察提出相关提案,其中《关于加强东坡文化建设,促进文旅融合的建议》被列为重点提案进行办理。
委员们建议,要积极参与全国东坡文化活动,提升常州知名度;要加强对东坡遗址遗迹的整理和保护,提升苏东坡纪念馆等品牌效应;要打造开发“东坡文化之旅”旅游线路,推动东坡文化高品味文旅融合。委员们的建议被积极吸纳,我市已经加入东坡文化城市联盟,正积极筹备举办第十五届东坡文化节,深度开发东坡文化旅游体验新场景新产品,推动东坡IP等具有常州印记的文化名片深入人心、走向世界,加快把常州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东坡文旅创新发展高地。
近年来,我市持续发力深挖城市文化精神,努力建设长三角文旅中轴、休闲度假中心。委员们围绕促进文旅资源整合、挖掘特色宣传元素、提升旅游供给新颖度等方面频频亮招。
民进常州市委会就将关注目光投向我市“文旅中轴”建设,他们提出的《关于优化常州老城厢文旅资源配置,助力长三角“文旅中轴”建设的建议》被列为重点提案推进办理。提案建议,要加强组织协同、加强文化挖掘、加强策划推广,打造“人文城厢”“活力城厢”“品质城厢”“宜居城厢”。委员夏雨等也提出了《关于打造运河工业文旅,助力文旅中轴崛起的建议》等提案。
去年4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市文商旅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为深化我市文旅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政策支撑,未来老城厢资源将全面得到释放和提升,让老城厢成为助推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推进人才强市建设 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近年来,我市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加快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如何持续做好引才聚才大文章?委员们从国际化人才培养、高层次人才体系建设、人才公寓建设、强化人才供应链建设等方面积极建言。相关提案形成“强化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重点提案专题推进办理。
民盟常州市委会提出建议,要立足中轴枢纽定位,推动长三角高层次人才互联对接,发挥枢纽作用,实现“长三角中轴枢纽”对各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市工商联,委员吴泽颖、卢雅琳、邹凌等,分别从强化人才供应链建设,助力我市制造业发展;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引进和综合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议。
这些建议在《关于进一步加大海外人才引进工作力度的若干措施》《常州市海外人才工作站管理办法》《创新实施意见30条》《创新政策20条》等政策文件中得到了充分吸纳。我市还在2023年11月召开了市人才公寓建设现场推进会,让委员们的提案建议落地有声。
2023年以来,我市已助力龙头企业和高校引入荷兰、加拿大、乌克兰院士4名,世界500强企业高管2名;中德(常州)创新产业园累计引进德语区企业52家,新引进外国专家14人;中瑞(常州)国际合作产业园吸引瑞士美德乐等22项国际领先的产业项目入驻,新引进外国专家52人。
关注群众所期所盼 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随着我市新能源产业快速崛起,充电基础设施的短缺,日益成为制约新能源汽车加快普及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高华、许小平、万文娟等委员围绕加快公共充电桩及小区内的充电桩建设与管理建言献策,建议加强现有居民区设施改建,积极推进其停车位的电气化改造,确保满足居民区充电基础设施用电需求。
我市从2020年开展新一轮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改造后的小区,有颜值更有品质,能安居更宜居。围绕市政协侨联界别、戴晓娥等委员提出的老旧小区改造相关提案,市政协积极组织委员现场实地察看,召开座谈会听取提案办理情况,推进完善相关工作措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2023年完成98个,累计完成288个,提前完成“十四五”改造任务,惠及居民19.78万户,多项工作经验被住建部纳入可复制可推广清单。
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是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委员们持续6年跟踪建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其列为民生实事加以推进。截至2023年底,全市累计完成加装电梯338部、正在施工201部。随着加装电梯越来越多,后续维保问题也成为老百姓关心的话题,围绕“应对加装电梯后产生的新问题”,徐鲁平委员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应加快明确相关管理维护部门,制订《加装电梯维护保养技术暂行规程》,创新“保险服务”长期管理模式,让“关键小事”成为“民生大事”。
本版文字:郑雨露 张志成
本版图片由市政协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