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之间的内在统一性,进一步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价值底色。深刻认识建设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深刻内涵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揭示了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极大丰富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深刻学习领会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对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之义。中国式现代化将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共同富裕的期盼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为新时代人类文明新形态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注入了新的内涵。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体现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区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对西方现代化的价值性超越。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贯穿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在开辟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寻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新时代,我们党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把共同富裕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
基本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一文中强调,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把握好四个原则,为建设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鼓励勤劳创新致富的原则。鼓励勤劳创新致富是建设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实践证明,正是依靠勤劳创新、艰苦奋斗,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在新征程上,要继续鼓励勤劳创新致富,通过勤劳和创新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
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原则。坚持基本经济制度是建设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制度保障。实践证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本内涵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提供了共享发展的制度保障。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原则。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是建设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政策与策略。尽力而为就是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上拿出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不断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量力而行是尽力而为的基础和前提,要统筹需要和可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坚决防止落入福利主义养懒汉的陷阱。
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循序渐进是建设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方法论。坚持循序渐进,要求我们充分估计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分阶段有序推进、逐步深入,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使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与现代化建设进程相协调,因地制宜探索促进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并及时总结经验,逐步推开。
实践路径
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
以高质量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基础和重要途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高质量发展的前进指向和价值旨归。高质量发展根本在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不断做大做强做优蛋糕中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基本实现。
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享发展和缩小收入差距是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分配制度。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努力提升低收入者收入,积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着力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消除绝对贫困和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以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均等化供给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高水平高质量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有利于保障基本民生,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质,也有利于增强人的发展能力,更是衡量社会富裕程度的重要标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做好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扶幼等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不断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
(作者单位:中共常州市委党校,作者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