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建设“人人社区”共同体

日期:01-16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10版:文笔塔 观点       上一篇    下一篇

社区是城市管理的最小单元,社区治理一头连着居民家庭幸福,一头连着社会发展稳定。现实中,随着社区人群结构、生活方式、沟通交流方式变化,传统上几乎没有边界感的熟人社会不复存在,社区治理面临着居民参与率低、议事渠道不畅、自治水平不足、资源整合能力欠缺等诸多难题。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作出重大部署,强调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要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探索建设“人人社区”正是对“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的生动实践,不仅有助于构建起高效、有温度的“新熟人社会”,而且能有效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钟楼区五星街道,不同的社区因历史基底、规模大小、人口结构不同,对社区治理各有探索。但在基层走一圈,就能深刻感受到,如今的一线优秀社区、一流的社区都在比拼如何激发社区参与、推动“人人社区”建设,而基层党建正是最好的抓手。“人人社区”依靠社区党组织总牵头,让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总网格长,社区党员骨干担任网格党支部书记,形成“网格员+志愿者”和“楼组长+党员中心户”的模式,以“人脉”织密“服务网”,再让“服务网”聚拢“人心”。比如在五星街道的御水华庭社区,党员中心户充分发挥联系群众、深入群众的功能,挖掘诸如“缝补匠”“收藏家”“宣讲员”等社区能人,在网格党群直通站组建“人人裁缝铺”“人人科普馆”“人人直播间”等阵地,让党员在社区亮明身份,认得上人、说得上话、敲得开门、办得成事;让群众在家门口全天候看得到党员、找得到组织,把党组织堡垒建设得更牢固,让服务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基层治理核心是人,关键靠人。面对基层治理人手不足这个最大难题,必须坚持以动员群众参与为目标,积极组织多形式、全方位、深层次的活动,营造全民共治的良好氛围,逐步引导群众能自治、想自治、会自治。比如,有的社区搭建协商议事平台,打造“弄堂议事厅”,充分发挥楼组长、党员中心户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集众智、商共事、决共意;有的社区健全诉求响应机制,推行“居民点单—社区接单—志愿者送单—居民评单”的“点单式”服务,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还有的社区制定《社区人人积分兑换实施方案》,居民可通过参与社区治理、社区活动、志愿服务等方式获得相应积分,以此兑换实用物品。通过有效拓宽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制度化渠道,让居民在社区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突出,真正实现“我的社区我做主”。

基层治理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动员和整合各类社会资源,需要汇聚和激发各方面动力活力。一方面,要发挥党建资源集聚效应,开展社区与驻区单位共驻共建,另一方面要培育扶持社会组织,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此外,凝聚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引导他们成为城市治理、社区服务、平安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如今基层治理的一个全新命题。比如在新丰村,以星都景苑小区为试点,强化社区物业党建联建,探索形成“1+3+5+N”红色联盟工作机制,以“红色物业”建设为抓手,打通社区、街区、商区,把楼宇白领、商圈商户和社区居民凝聚在一起,统筹社会治理、生活生产、环境整治等各方面工作,让“人人”都凝聚到“社区”中来。

推动社区高质量发展,还应因地制宜推进基层治理创新,建立健全权利和义务统一、风险与责任关联、激励与批评并重的特色模式。近年来,钟楼区通过项目化运作、清单式建设,不断深化“人人社区”内涵,探索了基层治理共同体的全域覆盖实践。比如,建设“参与共同体”,打造社区议事平台,形成居民共商共治格局,促进居民“自知、自觉”;建设“自律共同体”,激发居民自我管理的意识,建立居民自我约束的机制,促进居民“自律、自管”;建设“互助共同体”,凝聚公益慈善的合力,营造邻里守望的氛围,促进居民“自发、自助”;建设“成长共同体”,坚持文明素质的培养,培树文明优良的家风,促进居民“自主、自为”。

建设“人人社区”共同体,在“事”中找人,在“事”中凝聚人,不断激发社区治理活力、释放社区治理效能,就一定能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