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苦竹

日期:01-16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3版:文笔塔 文艺       上一篇    下一篇

有些东西你总会遇到的,熟悉又陌生,并让你瞬间感动。我从安徽绩溪盘旋翻山快到顶的时候,看到“苦竹岭”的招牌,就是那种“忽有故人心上过”的感觉。

江南多毛竹,竿高可达20多米,常做建筑材料和竹筏,在常州、宜兴、湖州一带,漫山遍野,谓之竹海。紫竹会让人想起“紫竹调”,有浓郁的吴风:“一根紫竹直苗苗 送予哥哥做管箫。”斑竹哭湘沅,一棵竹子被诗人歌吟了千百年,早已有了灵魂。

苦竹似无大用,农民砍来编粗陋的竹筐和畚箕,扎扫帚,插在菜园里做豆架。苦竹的根、茎、叶皆有苦味,不讨人喜。杜甫《苦竹》云:“味苦夏虫避,丛卑春鸟疑。”在人类的竹谱里,苦竹是卑贱的。卑贱之物往往生命力极强。清代学者屈大均《广东新语·草语》记载:“有苦竹,类茅而节高茎曲,宜编织。性寒,宜作沥青。其根穿行山谷,延蔓成林,又名过山苦。”屈氏的描述异常生动,苦竹似乎有足,地下茎(俗称竹鞭)在山谷穿行,春天来一场雨,新笋便冒出地面,一片竹林就是一个根系的家族。

名叫苦竹的地方很多,苦竹岭、苦竹山、苦竹寨、苦竹滩、苦竹沟。为何叫这个地名?固然因此地生苦竹,但也不尽然。与其说因“竹”得名,不如说是因“苦”得名。我在皖南的木梨硔住过一晚,那个坐落在苦竹尖山脊上的古村落让我诧异,因为那是不适合人居的地方。然而,山民与苦竹相伴在那里生活了300年。苦竹像极了山区的农民,坚韧、沉默,瘦而有力的筋骨,向世界表达生命的倔强。美国作家厄普代克曾在《纽约客》杂志介绍苏童和莫言的小说,他以《苦竹》为题,显示出一个对中国文学陌生的外国老头的慧眼。

在古代诗词里,伴随着“苦竹”的常有一只鸟,叫“鹧鸪”。旧说鹧鸪叫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有离别的感伤。李白《山鹧鸪词》云:“苦竹岭头秋月辉,苦竹南枝鹧鸪飞”。唐代诗人郑谷因这只鸟成名,人称“郑鹧鸪”。《鹧鸪》诗云:“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又,《侯家鹧鸪》:“苦竹岭无归去日,海棠花落旧栖枝。”在他的想象中,笼中的鹧鸪无法再回到它苦竹岭的老家。

知堂先生的《苦竹杂记》,要人过中年才能读得进去。书名自然是他的故乡越地产苦竹,恐怕也是心情,心如苦竹。张爱玲在《诗与胡说》中说:“周作人翻译的有一首著名的日本诗:‘夏日之夜,有如苦竹,竹细节密,顷刻之间,随即天明。’我劝我姑姑看一遍,她看过之后,摇摇头说不懂,随即又寻思,说:‘既然这么出名,想必总有点什么东西吧?可是也说不定。一个人出名到某一个程度,就有权利胡说八道。’”但张爱玲显然是喜欢苦竹的,也喜欢这首“胡说八道”的诗,她办的杂志起名《苦竹》,封面就印着这首诗。“苦竹”仿如她一生的象喻:情是苦涩的,而生命依然有如竹的清高和细密。

关于竹子,有许多风雅的传说。东晋王子猷暂住别人的院子也要种上竹子:“何可一日无此君。”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风雅归风雅,“吃货”也是一因。苏轼曾说“好吃者,定知鱼和笋”,故乡四川的苦笋非常有名。黄庭坚被贬四川,便爱上苦笋。《苦笋赋》曰“小苦而反成味”,他觉得这东西实在比肉好吃。苏轼《和黄鲁直食笋次韵》说“食笋乃余债”,喜欢吃笋又对竹子愧疚,很有趣。

许多事情是我移居江南后才知道的。少年时生活在陕南,竹子是有的,农村会编席的也很多。但记忆里从没有吃过竹笋,冬笋、春笋,不知有何区别。退休后,有几年过年都在浙西的山里面,有竹笋肉片汤,味道独特,问之,是苦竹笋。

竹子一生通常会有几十年,一生只开一次花,而且只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才开花。花谢后结的果实称“颖果”,民间叫“竹米”,也就是它的种子。一切都是上苍的安排,它已完成生命的轮回,然后静默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