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联48年的知青兄弟找到了
日期:01-16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7版:常州经开区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李垚 通讯员 孙江
“到牌楼巷去!”12月5日早上7点,第一班七路公交车准时到达戚墅堰。卢前从戚大街站下车,手拿报纸闷头向前走。
这是75岁的卢前第一次来戚墅堰。家住城西荆川的他,坐了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来到这。他不会用智能手机导航,为找到报纸上所写的牌楼巷具体位置,只能一遍遍找路人询问。
如此大费周章,卢前是想找到当年的知青大哥毛建华,他俩是同乡,共同在丹阳农场奋斗了14年。
上山下乡 甘苦与共
12月4日的《常州日报》7版,刊发了《运河畔牌楼巷的这些老店——化不开的乡愁,烟火味的风景》一文,文中采访的理发师傅毛建华,一下子勾起了卢前的回忆,激动得睡不着——48年前,返城知青从丹阳农场坐火车回来,一个生产队的同乡大哥毛建华回了戚墅堰,卢前则回钟楼区工作,走时匆忙,两人都忘记了留下通讯地址。在没有手机、网络的年代里,就此断了联络,这也成了卢前的一个心结。
“他比我早来农场两年,我们是一个宿舍,是我的老班长,也是我的同乡、好大哥。”看到报纸上毛建华的报道,卢前不管家人说什么,都决定第二天来看看。“我现在岁数大了,再不联系他,可能就再也找不到了。”
卢前清楚地记得,1965年初,他坐了整整一天的火车,从常州到丹阳练湖农场插队。当晚农场组织了欢迎仪式,给到来的新人分配了班次,在那里认识了早来两年的班长毛建华。他带着卢前一起上山砍柴,组织生产活动,甘苦与共度过了14年时光。
广阔天地 大有作为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在之前的采访中,毛建华也曾向记者说过这段知青岁月。16岁初中毕业,他积极响应号召,主动去丹阳练湖农场工作。练湖农场当时有15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有100多人,睡的都是大通铺,条件比较艰苦。但毛建华很快就适应了,并在农场发挥了理发的特长。
“当时的人都很质朴,也很团结,知青们空了去周围农户家帮帮忙,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毛建华说,当时知青农场的氛围很好,“向雷锋同志学习,大家一天不做好事就睡不着觉”。农闲和周末,毛建华就挑起剃头担子,免费给周边农户们剃头,还顺便帮农户家的水缸挑满水。当时会理发这门手艺,自己被戏称为生产队的“风云人物”。
“我们和当地农民一起劳动生活,打成一片,成为很好的朋友。大家很快就学会了当地口音。很多知青在当地结婚生子,有的回城后是带了一大家子回来的。”毛建华说,回城之后的几十年里,自己还参加了多次知青聚会,但来的都是几个老面孔,大部分知青战友在通讯不发达的年代就断了联络,至今杳无音讯。
老友相见 快慰人生
在询问十几个路人后,卢前终于摸到了毛建华理发店的位置。平时早上不怎么开门的理发店,这天很巧,毛建华就坐在店里。
尽管都白发苍苍,但只对视一眼,毛建华和卢前两人就认出了彼此。48年后,老朋友终于重逢,毛建华激动地流下了泪水,“快50年没有消息的老朋友,真没想到会通过一张报纸找到我。谢谢他这么久还记得我”。
两位老人在店里谈了许久,聊了不少练湖农场的事。毛建华还电话请来了住在附近的老知青,大家回首当年感慨颇多,虽许久没有相聚,但却能相谈甚欢。
“找到老朋友,就像找回了一个世界,一段时光。”卢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