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铜奔马”和“驿使图”震撼
日期:01-16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3版:文笔塔 乐享 上一篇 下一篇
朱志萍 文/图
打小就有一个关于河西走廊的梦:戈壁茫茫、黄沙漫漫、驼铃悠悠。祁连山、长城、关塞、马场、佛窟……万物皆在诉说大西北刀光剑影的传奇;张骞、汉武帝、霍去病、昙曜、鸠摩罗什、玄奘……或熟悉或陌生的历史人物绘制了河西走廊的宏大画卷。这里民族众多,却都以西北人自居,河西走廊加速了西域与中原的交流,形成了中西贸易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
11月4日,我从常州飞往甘肃省省会兰州,碎碎念开始自己“特种兵式”的河西走廊之行。到兰州的第二天,我便打卡了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其前身是1939年成立的甘肃科学教育馆。甘肃省博物馆馆藏珍贵历史文物、自然标本8万余件(组),尤以新石器时代之冠的甘肃彩陶、汉代简牍文书、汉唐丝绸之路珍品、佛教艺术粹宝、古生物化石等珍贵文物为特色。
有人说,要了解一座城市,就必须先去了解当地的博物馆。去参观博物馆,那么镇馆之宝自然不容错过。在博物馆二楼“丝绸之路文明展”,就有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马踏飞燕”。国宝也被称为铜奔马,它被参观者重重“包围”着,至今还在诉说汉王朝的那段黄金岁月。据馆内志愿者讲解,“马踏飞燕”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是东汉青铜器,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重7.15千克。马的身体线条流畅,马鬃、马蹄等细节都刻画得十分精细,骏马脚下的飞燕,不仅是整件文物的点睛之笔,更承担了整件雕塑的承重重心。它用一种浪漫主义的想象,表现出骏马飞驰的速度如风如电,快到了能够腾空而起、轻点飞燕的程度。
“马踏飞燕”的形象彰显着速度与力量的完美结合,独具匠心的造型也令人惊叹。铜奔马仅凭一只马蹄就屹立千年不倒,古代工匠的妙手早就把力学平衡原理拿捏得死死的。这展现了东汉时期人们对于马的崇拜以及对于速度的追求,反映了东汉时期人们对于自然和生命的敬畏。这件青铜器的出现,体现了东汉时期艺术创作的繁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艺术审美。通过这种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传递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这件青铜器不仅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也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马踏飞燕”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和一往无前的气势,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被选为中国旅游业的标志。
另一件镇馆之宝是“驿使图”壁画砖。壁画砖线条流畅丝滑,人物神气活现,是我国最早的邮驿形象的国宝级文物。“驿使图”壁画砖,出土于嘉峪关市魏晋5号墓。砖长35厘米,宽17厘米。驿使头戴黑帻,着皂缘领袖中衣,左手高举一个长条状的东西叫作符节,是古代朝廷传达命令的一种凭证。调兵用的为虎符,驿使手里拿的叫邮传符节,个头比较大,多为长条状,可以开合,上面会标明这件“快递”的寄件人、收件人、紧急程度、所使用的驿马等级,非常像我们现在的快递单号。符节为通过关卡、驿站时的信物。画中信使的脸上缺少嘴巴,意在表明昔日驿传的保密性。这块写实砖画,在我国邮政史上具有重大意义。20世纪80年代初,在世界万国邮政博览会上,此画曾作为中国邮政标志物。
“铜奔马”和“驿使图”壁画砖这两个镇馆之宝都在同一空间里,相隔很近。两个展品都静静地立在展柜中,却似有飞速,令人神往。“铜奔马”的身后还有同样出土于雷台汉墓的汉代铜制车马仪仗,雄姿英发,珍贵的历史场面仿佛出现在了眼前:张骞凿空之旅,霍去病远征西域……灵魂再次受到震撼,静静地不敢呼吸,只听见响彻千年的马蹄声声、驼铃悠悠。我轻轻地离开,走向下一个展厅。
博物馆的三楼是“甘肃彩陶展”,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等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漫长的岁月,其彩陶数量与种类、制作水平与艺术成就,都是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非常值得一看。其中就有另一件镇馆之宝“人头形器口彩陶瓶”,这件“细泥红陶”距今5000余年,塑造了一位端庄、典雅、古朴、大方的美女形象。器形为两头尖的长圆柱体,下部略内收,腹双耳已残。口做圆雕人头像,体现远古先民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艺术表现手法,把人头与葫芦瓶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有趣生动。据说是现今出土文物中最早的“齐刘海”造型。彩陶展中还有各种形态可掬的“显眼包”,之前都是在网上看到,这次亲眼见到,确实有趣!
另外,博物馆还有一个特展,主题是“香远溢清——巴基斯坦犍陀罗艺术展”,展出文物212件。该展览由甘肃省人民政府、巴基斯坦国家遗产与文化和旅游部指导,故宫博物院、巴基斯坦国家遗产与文化和旅游部考古与博物馆局、甘肃省文物局、甘肃省博物馆共同主办。中巴两国均属于丝绸之路上的文明古国,两国文化艺术交流史源远流长。展品精致独特,异域风情浓郁,可惜因为时间关系,只能匆匆一瞥。
不知不觉,我在馆内已经逗留了4个多小时。一眼千年,每一件文物都吹过河西走廊的风沙,植入了心底的最深处,足以浓缩对大西北的怀念。走出甘博,天空飘着雪花,金城兰州的天空迎来了入冬的第一场雪。我一路向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