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变成“口碑圈”
日期:01-16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8版:新钟楼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何一智 通讯员 管栋超
从家出发,步行15分钟路程内,休闲、购物、养老、运动等需求都可得到满足,这样的美好生活正在钟楼多地成为现实。近日,市商务局发布首批常州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名单,北大街社区、双桂坊社区、荷花池社区、勤业新村第二社区4个社区入选品质型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入选数量位于全市前列。
结合城市更新改造,钟楼区力求让“圈”内商业业态日渐成熟、生活环境日益优美、贴心服务日趋多元。近日,记者在4个“生活圈”分别进行了体验,感受社区居民不出“圈”的便利生活。
丰富业态,品质生活触手可及
11月23日上午,秋色斑斓,古运河泛起层层涟漪。记者从吾悦国际沿着西瀛里一路向东,商铺林立,老字号、网红店、便利店、咖啡馆随处可见,烟火气与时尚相交融,各个年龄层次的人都能在这里乐享生活。
家住天禧星园的李女士就是“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受益者,女儿的幼儿园离家步行只需几分钟,广化菜场就在家门口,工作单位在南大街,每天中午她还能到附近健身房练瑜伽或者去美容院护肤,周末在吾悦国际就能挖掘到最潮流的网红美食,省去路途奔波之苦。李女士所在的南大街街道双桂坊社区,地处老城厢核心地段,商业店铺鳞次栉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辖区内有1个商业综合体、2个百货商场、3条商业街,商业网点数量较多、业态品类丰富,并逐步在向智能化、智慧化提质升级。”双桂坊社区党委书记诸佳熙介绍。
一街之隔的荷花池社区,大庙弄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风貌、市政基础、环境品质正在全面提升,玉佩府、黛园、南园等诸多优质商家争相入驻,成为新晋网红打卡点。北大街社区则密集分布了新世纪商城、正方汇、九序世家三家高品质商业中心,还汇聚了德泰恒、府前楼、糕团店、三鲜美食城等众多老字号,步行15分钟,就能满足居民餐饮、娱乐、购物的消费需求。
共商建“圈”,拓展服务新场景
“酒吧扰民现象基本没有了,困扰我们的问题终于解决了。”近日,家住莱蒙时代的居民张先生笑着感谢双桂坊社区工作人员。
问题的解决依赖于社区积极探索“商圈社区”治理新模式,通过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发动生活圈内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共享成果。“一方面我们与酒吧经营者耐心沟通,一方面为相关酒吧经营者寻找更合适且不扰民的商铺。”储佳熙说。双桂坊社区充分发挥“‘桂’在行动”议事平台协商作用,今年以来有效解决了燃气安全、噪音扰民、停车乱象、老年人就餐难等多种商居矛盾50余次。生活圈内的矛盾少了,环境好了,笑声也多了。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便民只是基础,拓展服务、提升质量,让居民有幸福感、获得感才能将“便民圈”变为“口碑圈”。
在荷花池社区,“小荷聊民生”“爱心桥”慈善工作站等各种服务平台,汇聚社区、居民、物业、商家“四方”力量,联动解决加装电梯等居民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勤业第二社区则将党群服务中心变成了建“圈”的核心平台,不仅有阅览室、自习室、老年人助餐点,还设置了老年大学教室,开设书画、舞蹈、戏曲等课程。
补齐短板,“小修小补”有序回归
修拉链、配钥匙……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关系到居民的日常需求。
在广化街苏宁电器门前,记者找到一个修补摊位。“我在这里20多年了,每天早上7点多开摊,下午5点多收摊,和居民们熟悉,每天都有附近居民来修补。”师傅如是说。
让“小修小补”有序回归社区,让居民生活更加便利。在荷花池社区,以缝纫裁剪、小修小补为特色的荷花人家服务社就设在荷花池公寓内,让居民有需求时看得见、找得到。北大街社区对辖区物业公司、“小修小补”、便利店等资源进行整合,将“天益心”志愿服务资源导入到便民生活圈内,搭起社区、居民、商户之间的“连心桥”。
钟楼区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与农贸市场改造提升等工作相结合,在农贸市场内或周边布局一批早餐点、维修点、缝纫店、理发店等公益性的便民商业业态。同时优化社区商业网点布局,创新社区消费场景,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将“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打造成保障和改善民生、恢复和扩大消费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