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以基层善治解锁天宁“幸福密码”

日期:01-16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7版:特别报道       上一篇    下一篇

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江苏必须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走在前列,并对江苏提出了“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实现新提升”的重大要求。

近年来,天宁区空间生态不断刷新、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百姓生活安居乐业……一项项美好变化的背后,是社会善治带来的长治久安。于细微处下功夫、见成效,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征程中,天宁区始终聚焦“长三角三新经济高地、现代化城乡治理样板”目标定位,夯实善治之基,走好善治之路。

城乡协同 融合迈出新步伐

“经过小微水体整治,我们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水美’村庄了。”郑陆镇梧岗村村民吉林难掩喜悦之情。

伴着几代梧岗村人成长的五组河、大塘河、新沟塘,一度环境问题突出,河水变少变脏。经河底清淤、岸坡整治、绿化种植、沿岸新建篱笆、粉刷亲水平台后,目前,几条河的水质均提升至Ⅳ类以上。梧岗村被评为2023年度全市第一批幸福小微水体示范片区。“水清、岸绿、景美、人欢”的景象回来了。

环境美起来,村村形成各自“特色”;人才引进来,在广阔乡村发光发热;功能配置多起来,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今年以来,天宁区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和“532”战略,以城乡融合改革为抓手,聚焦乡村产业、乡村建设、农村改革等重点领域,奋力探索乡村振兴的苏南模式,全力打造城乡融合的“天宁样板”。

聚焦“三品”,培育城乡融合的乡村产业体系。今年,天宁区推进舜山小镇、牟家智能装备产业园等11个总投资30亿元的重大项目。目前,8个项目已开工,完成年度投资7.54亿元。聚焦品质,持续推进绿色优质农产品创建,做到标准化生产、数字化控制、全程化追溯。聚焦品牌,打造“1+3+N”的天宁农业品牌体系,创成1个区域公共品牌、3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20个绿色优质农产品,“焦溪翠冠梨”成功进入港澳市场,连续三年实现业绩增长。聚焦品种,启动本土种源保护,焦溪二花脸猪养殖与文化系统入选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目录;实施本土种源开发,依托郑陆农场,导入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建设集种植、养殖、育种于一体的数字化、科技化农业基地。

聚焦“三更”,打造城乡融合的江南水墨乡村。让乡村更美,写好查家湾后半篇文章,推进牟家全域运营管理试点,深化丰北农文旅融合发展。在此基础上,粮庄桥村“三美一高”省级生态宜居美丽示范村和武城村市级美丽乡村建设均已进入自评价阶段。让农村更现代,实施天宁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示范片区建设,构建“一区一镇两基地”,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129亩,3个行政村完成村庄规划和全域综合整治方案编制。让人居更美观,推行“三标融合”一体化考评和“积分制”“红黑榜单”机制,“四清一治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和“一部”“四沿”“五旁”村庄垃圾清理专项行动实现村组全覆盖,累计清理农村各类垃圾2.95万立方米、村塘沟渠588处,建成农村公厕6座。

聚焦“三变”,激发城乡融合的农村改革动能。让村民变股民,实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双百”行动计划,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资源管理的通知》,完成5个集体经营性收入低于100万元的村“一村一策”具体增收方案编制,保障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让生态变生计,牟家、查家、丰北、石堰等一批生态基础好的村庄变成“山水田园画廊”,通过生态改善、乡村建设和项目引进,创成3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让房产变资产。出台区镇两级一系列宅基地管理制度,有效填补全区政策空白。大胆推动农村建设用地改革,探索宅基地全镇统筹,试点横沟村“五优农居”建设和粮庄桥村宅改翻建,通过农民自建区建设、集体土地入市、闲置农房利用、安置房变商品房等措施,让农民的房产变成资产,天宁区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81:1,成为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差距较小的地区。

“六个常有” 擦亮民生新名片

让城市发展更有质量、让人民生活更有品质。

10月21日下午,2023年全国主流媒体看常州采访调研团来到茶山街道清凉二社区,看天宁在老小区改造中做好安居“大文章”,打造有质感、有温度的幸福之城。

走进清凉新村第二社区,彩虹色主干道上两排高大的香樟树郁郁葱葱贯穿南北,形成长长的林荫道,树下有很多休闲长椅,老人们坐着闲聊家常,满是宁静和安逸。去年清二社区启动改造,改造71栋建筑,以“组团连片、集散为整”的改造思路,联动社区商圈、道路、游园一体推进。

清凉新村作为常州首个成片加装电梯小区、天宁首个试点项目,为每栋楼量身定制加装电梯方案,并结合市政改造同步推进。考虑到孩子们的活动场地,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起了“暖心自习室”,开辟儿童阅读空间,为孩子们打造出一片安静的阅读空间。寒暑假,社区依托5A级社会组织及志愿者照顾双职工家庭的孩子,实现“官方看娃”。

清二社区党总支书记阎珏汝说,为使老小区改造改到居民心坎里,社区把改造的主动权交给居民,让居民成为小区改造的首席“设计师”。围绕改造需求发放民意征求表2480份,回收有效意见表2270份,居民参与率达91.5%。

今年天宁区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投入资金13亿元,对天宁街道、红梅街道、茶山街道、兰陵街道等53个老旧小区进行整体提升改造,改造面积341.07万平方米,涉及楼栋920栋,惠及居民近4万户,改造规模为历年来最大。

坚持以人民满意为取向,持续擦亮“六个常有”天宁民生名片,全面提升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让老年人有幸福的晚年、年轻人有可预期的未来。

年内,天宁还将继续高标准推进城市焕新,编制城区街道精细化治理“白皮书”,深入推进“精管善治”三年行动,实现老城保护、文旅融合、居民生活“美美与共”。同时,着力优化公共服务,完成舜新幼儿园、清凉小学等5所学校建设,争创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完成适老化改造400户,实现老年人助餐服务全覆盖,建成开放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导中心。做实“富民强村”帮促行动,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加快寺墩遗址文明探源、舜山小镇开发建设,滚动推进大运河文化带重点项目建设,促进“文商旅”深度融合。

“宁好枫桥” 构建善治新格局

“我这边遇到一个失去了语言与记忆功能的困难群众,需要法律帮助。”近日,兰陵街道浦北社区的社工来到兰陵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为一位居民寻求帮助。在调解委员会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天宁检察院召集市人民银行、工商银行以及浦北社区工作人员,为老人重置了银行卡密码,落实了老人的生活费用使用问题。

前不久,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联合召开全国调解工作会议,对299个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表彰,兰陵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榜上有名。近年来,兰陵街道调委会深入贯彻天宁区“深化‘非诉服务’,落实‘宁好枫桥’”工作部署,打造“枫桥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出了社会和谐度、群众满意度。

民心稳,则社会稳;社会稳,则天下安。天宁区提升“宁好枫桥”之能,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今年全面启动区镇两级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场地选址、升级改造、部门入驻等事项。同步制定《关于健全完善天宁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体系的实施意见》《天宁区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建设和管理规范》等制度机制,在“深化非诉服务 打造宁好枫桥”专项行动中,全区各级调解组织接待群众4247批次9802人,无因调解不当引发“民转刑”案件发生。据半年度省测数据显示,天宁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知晓率全市第一、群众安全感全市第二。

此外,天宁区把项目化作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有效抓手,全市平安建设典型案例展示共15个案例参选,现场打分五个类别1个第一、3个第二、1个第三。建成“幸福茶馆 网格微家”等一批网格党群直通站,申报7个市级“红网格示范点”。累计21人获评市级“平安网格”之星(积极分子)、25人获评区级“平安网格”之星(积极分子)。

社区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为夯实“善治之基”,激发内生动力,天宁区在全市率先开展社区治理创新试点工作。青龙街道率先探索“大社区”模式,成立横塘社区综合服务周边小区,并梳理、分开政务和居务服务事项,集中设立多元服务中心,同步推行全要素网格化管理,提升社区服务的专业度和精细度。红梅街道、雕庄街道探索“政、居务分开+专业社工”模式,社区部分社工转入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专业团队指导下,运用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专职从事社区服务工作,提升社区服务专业化水平。

通过各领域的先行试点,天宁区先后获评首批“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第二批“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等荣誉;天宁区“政居务分离+社区营造赋能社区治理创新”等社区营造创新实践多次获评省、市创新成果及优秀案例;“完善家门口议事体系,重塑社区治理共同体”再次获评江苏省基层社会治理十大创新成果。

本版文字:宋婧

本版图片:天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