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汪俊:塑胶线盘行业“隐形冠军”掌舵人

日期:01-16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8版:新钟楼       上一篇    下一篇

□王淑君 童华岗 陈刚

走进位于新闸街道的常州常华光电塑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常华光电”),新建的生产基地气势宏伟,一条条生产线上产品鱼贯而出。常华光电是国内塑胶线盘市场占有率高达30%—40%的行业头部企业。

即便如此,掌舵人汪俊每天在公司的时间都不会少于12个小时,除了必要的客商接待,他一日三餐几乎都在公司,每天与研发团队一起研发新产品、讨论新技术。也正是在他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创新下,常华光电从一家小塑胶厂发展到行业龙头企业,甚至与国际头部企业比肩。

金寨小伙“逆袭”

1976年出生的汪俊,是别人眼里不折不扣的“工作狂”,在他身上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企业家吃苦耐劳的精神。1994年,他从老家安徽金寨来到常州寻求发展,虽然父母都是农民,但他凭着过硬的专业技术,成为了一家电器公司的质检员,后受邀进入红光塑料制品厂。1998年该厂转制,年轻且待人亲和又细心的汪俊,被拉到销售岗位。他懂技术,在和客户沟通中,总是能切中对方需求,并能跟随项目参与研发、设计、生产等各环节,很快就成为厂里的销售主力军。

2002年初,一直有着将塑胶线盘进一步做大做强的汪俊带着一腔热血与激情,成立了常华光电塑胶厂。“当时企业资金200多万元,一部分还是借的,设备投入占比又很高,压力不小。”汪俊说,最初只是想着拼搏一下,看看自己是否真的能闯出一条路来。

踏稳“蓝海”潮头

事实上,他赶上了好时候。当时,“中国制造”正在世界范围内崛起。但对于刚刚成立的常华光电来说,如何迅速站稳脚跟,才是摆在面前最现实的难题。汪俊锚定了一条行业内的迭代之路:从传统的铁木制线盘向塑胶线盘迭代,并且定位专做行业内的高精尖产品,甚至能适用于军工、航天、光通信等领域所需求的高精度高转速要求。“我们可以围绕客户需求进行设计,为了开发新品,通宵加班是常态。”汪俊回忆,刚建厂时整个厂子就6个人,每个人都是多面手,3个月下来他整整消廋了10来斤。

2003年,一家美国公司找到汪俊,希望常华团队能为其研发适用于航空导线的塑胶线盘。“航空导线非常精细,对收线盘要求很高,当时不仅是国内,即使国外也很少有企业能做到,我们专门成立研发小组,组建实验室,一边研发一边试制。”汪俊回忆,整个产品前前后后花了近一年时间才研发成功。美国企业看到汪俊团队的决心,也深受感动,手把手传授了关键技术,最终的产品得到了美国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认可。

“最初我们接的单子都不大,甚至可以说很小,但每一个单子我们都尽十二分的努力去完成。”汪俊说,除了美国企业,日本企业也“闻讯”而来谈合作。出于对汪俊团队的认可,日方还派出了核心管控团队来指导,最终常华光电成为其全球合格供应商。

走出“舒适区”

订单接踵而至,但汪俊和伙伴们还是决心走出舒适区,不断打磨提升自己。

在常华光电厂房内,整齐摆放着一排排智能化生产设备,在设定的程序下,智能设备精准有序地完成每一道工序。“早在2010年,我们就开始对工厂生产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提升,截至目前,超过80%的设备都已完成‘智改’,成功为企业节省了能耗与人力成本,并将产品生产效率提升了30%以上。”汪俊介绍道。

“常州正在打造新能源之都,我们的产品不仅适用于光通讯行业,还广泛运用于新能源领域。”汪俊说,他找到与清华大学有紧密联系的一家企业,一起共同研发微型发泡技术在光纤、光缆等领域塑胶线盘中的应用。2017年,公司一次性引进了5套行业内最尖端的生产设备,这也为企业后来进军新能源汽车行业提供了宝贵的技术经验。如今,常华光电开发的包装出货系列线盘,完全适应新能源汽车高压与数据传输线,这在国内目前的技术是很少有企业能够达到的。

用心做百年企业

“我第一次觉得自己的企业行了的时候,是在一次国际展销会上,行业内一家欧洲的资深老牌企业亲自找上门,想出高价收购我们,或者购买我们的专利技术。”汪俊说,这家企业有着上百年的历史,可它的产品种类、性能与常华光电相比,甚至还逊色不少,只因一些核心技术,这家欧洲公司还不掌握。

今年9月,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线缆及线材展览会上,常华光电成功签下超千万元订单。“看着企业越来越成功,我心里是高兴的,但我并不想盲目扩张。”汪俊说,“产品一定要做精做强,国内同样有很强的产业链,这才是一家企业长久发展的根本。”

在汪俊看来,不屈不挠、拼搏奋斗是企业家必须具备的精神,作为一名安徽人,也是一名新常州人,他希望自己能融合苏商、徽商、浙商的精神,带领企业成为行业内的百年企业,做一家有社会责任担当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