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万亿体量,衡量一座城市实力的重要指征。
2023年仅剩最后一个多月,常州正以奋进之势全力奔赴“GDP万亿之城”。
即将踢出的“临门一脚”,展现的是全市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的接续奋斗——
走新路攻新关,提升城市能级。从工业制造明星城到工业智造名城、从国际化智造名城到新能源之都,常州不断进击。
产业发展,找准赛道。常州是国内较早投资新能源产业的城市之一,而今,新能源产业也成为常州冲刺“GDP万亿之城”最厚实的垫脚石。
硬实力
一座城市的发展,更多来自实体经济的根深叶茂。制造业,是常州最厚实的家底和最鲜明的底色。
阔步迈向“GDP万亿之城”的绝对底气,也正是来自丰厚的制造底蕴。
常州,位列地级市基本现代化指数第12、中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16、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指数第16,被誉为中等城市创新的“常州样本”,入选中国智能制造城市二十强。
常州,拥有国内同类城市中最完备的产业体系,国家工业41个大类中常州有37个,207个中类中有191个,666个小类中有605个。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2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6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51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1048家。
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数、工业大奖数均领跑全国同类城市。
智能制造装备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获国务院督查激励,溧阳市动力电池产业集群、新北区新能源汽车电气设备产业集群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新能源产业融合集群入选省级战新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示范名单。武进工业协作机器人等5个集群入选省首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挂牌,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全面启动建设。
常州拥有80多万家市场主体、6万多家工业企业、6300多家规上工业企业、近3700家高新技术企业。
调结构
上世纪80年代初,社会学家费孝通率先提出“苏南模式”,意指江苏南部的苏州、无锡、常州和南通等地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方式。
作为近代中国重要的工业发祥地、老牌工业城市、“苏南模式”的创造者,常州诠释着“勇争一流、耻为二手” 的坚韧刚毅。
早在十多年前,常州便主动调整经济结构,从“三车四新三智能”到“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八大高成长性产业链”,围绕智能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地标性产业链,常州以创新驱动发展,抢占集群发展“主攻点”,开始了持续发力,成绩令人刮目相看。
围绕先进制造业集群,常州在全国率先布局以碳纤维和石墨烯为代表的新型碳材料产业,形成了涵盖“设备研发制造—原料制备与应用研究—产品生产—下游应用”的产业布局,新型碳材料集群入围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带动和提升了一大批新型材料行业的快速崛起。
从单纯的手工生产到工业化机器人领域,常州机器人产业强势领跑,拥有“关键零部件”到“整机生产”、再到“系统集成”的完整机器人产业链,汇集安川、节卡、铭赛等国内外知名工业机器人企业,协作机器人产量全国第一,为制造业提供了细分行业的支持。
“新”支撑
产经竞赛,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如果把传统产业比作常州的基本盘,那么新兴产业就是增长极。常州向“新”而行,在新能源领域率先构建起“发储送用网”产业闭环。
狂飙突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尤其令人瞩目。
2020—2022年三年间常州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速分别达到1333%、146%、284%。
今年1—9月份,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集群实现产值超过3300亿元,同比增长32.1%,总量占全市规上工业的27.6%;新能源汽车产量达45.9万辆,同比增长101%,总量全省第一、占比达三分之二。
数据背后,是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双向奔赴。
常州的整车制造,绕不开“三页PPT造车”的故事:2016年,汽车之家创始人李想带着三页“理想”的PPT来到常州武进区,为自己的创业公司车和家,也就是现在的理想汽车寻找生产基地。
最终,武进高新区以集聚的各种资源优势及创新模式深深吸引了李想的团队,理想汽车常州工厂由此落地。
因为理想汽车的到来和市场影响力,常州的整车制造梦想很快实现。
2019年,比亚迪来到常州新北区设厂;2022年1月,第一辆“常州产”的比亚迪车正式下线。常州北有比亚迪、南有理想,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格局开始形成。
时至今日,常州已成为国内知名的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区,产品门类已涵盖动力电池系统、电机电控系统、车身系统、底盘系统、电子电气系统、研发测试等领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
动力电池产业同样令人瞩目。
2023年6月,胡润研究院发布《2023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列出新能源产业集聚度最高的中国城市50强,常州位居第四,比上年进阶一位。
短短数年,常州动力电池产业已跃上全球领先之位。已拥有动力锂电池电芯及配套生产企业160余家,截至目前集聚动力电池企业涵盖上中下游31个关键环节,产业链完整度达97%,居全国首位。2022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TOP10中,有3家龙头企业布局常州。
2022年全国的动力电池产量中,有20%直接来自常州,直接带动了千亿规模的市场。
今年1—9月,动力电池产业同比增长超过8%。
三足而立,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也是欣欣向荣。我市已集聚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常州)有限公司、江苏智能交通及智能驾驶研究院、南德新能源汽车检测公司等10多家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了常州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生态链。
光伏产业链条,基本覆盖除上游多晶硅料以外光伏产业链的所有生产制造环节。新北区、金坛区是全市主要的光伏生产基地,产值总量占全市近80%;武进区、溧阳市以顺风光电、时创能源等光伏组件及设备生产企业为龙头,天宁区、常州经开区、钟楼区以光伏镀膜玻璃、分布式光伏电站系统开发、背材基膜等方向的企业为主。
2022年,全市光伏、风电等“发”相关产业实现产值超1151亿元。
智能电力装备上,涉及输电、变电、配电、开关设备、电线电缆等,基本覆盖新型电力装备产业各环节,在变压器产业享有“世界变压器之都”的称号,市场占有率居全国之首。
作为全国最大的电线电缆企业,上上电缆多次填补世界核级电缆领域空白。华鹏变压器研制成功了世界首台63000kVA 110kV干式变压器,这也是世界上容量最大的干式变压器。安靠连续两次被央视《大国重器》报道,是行业内唯一一家同时掌握电缆和GIL两种地下输电技术的企业。
2022年全市新型电力装备等“送”相关产业实现产值超890亿元。
正是得益于新能源产业的支撑,2022年,常州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3.1%,高于江苏省全省水平5.8个百分点。
数 读
今年1—9月——
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006.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6.7%,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1.5和0.9个百分点,位列苏南第一。
全市实现工业开票销售收入1.5万亿元,同比增长8.7%,总量和增速均位列全省第三。
全市新能源领域规上工业企业开票销售同比增长20.6%。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光伏三大新能源行业产值分别增长146.8%、8.5%和11.0%。
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出口增长15.3%,成为外贸增长新动能。
本版撰稿:常工信 孙东青 黄洁璐 董心悦
本版供图:常工信 常报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