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鲁迅小道:行走的纪念馆

日期:01-16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3版:文笔塔 文艺       上一篇    下一篇

乘上海地铁3号线,到东宝兴路站下车,不到10分钟,我便站在横滨路35弄的景云里,开启了“鲁迅小道”行走之旅。

景云里内三排三层小楼,坐北朝南,“鲁迅小道”起点即在此。1927年10月3日,鲁迅携许广平抵达上海虹口,寓居共和旅馆,5天后便迁入景云里23号。这是鲁迅一生中最后10年的第一个定居地。“鲁迅与景云里文化名人”展陈,实景还原鲁迅在景云里的生活,展现他与茅盾、叶圣陶、柔石、冯雪峰、陈望道等文化名人的往来。在这里,鲁迅看到上海出版业的繁荣,生活设施的便利,还有众多广东、浙江特色餐馆,适合他与许广平饮食习惯;在这里,鲁迅搬了两次家,但都没有搬出景云里;在这里,鲁迅编刊物写文章,一扫海上文坛媚俗之风;在这里,儿子周海婴出生。难怪许广平说:“景云深处是吾家”。

走出景云里,这片如今以“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为中心的区域,隐藏了一条长千米的“鲁迅小道”。或砖块地,或柏油路,路面不宽却很整洁。穿行老弄堂,跨过街市口,漫步其间,当年鲁迅走过的小道,如今已成熙市,但仍可看到沿途鲁迅、瞿秋白、茅盾、“左联”五烈士等雕塑,还有嵌入“鲁迅小道”指示牌的标识,上面那支笔,总让我想起鲁迅说的“我有一支笔,名曰金不换”。小道弯弯,思绪绵绵,仿佛我和先贤打着照面或并肩而行,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

循着“鲁迅小道”行走,6处与鲁迅联系密切的场所串联了起来,带我走进历史、体味文化,感悟鲁迅独特的人格魅力。6处场所中,包括3处鲁迅故居,除景云里外,有鲁迅为躲避国民党当局监视,1930年5月12日迁居的拉摩斯公寓,还有鲁迅1933年4月11日搬入的最后居所——山阴路上的大陆新村。

一处文化空间即多伦文化艺术空间。在这里我看了《追求与探索——文化名人的历史印记》特展,其中有封鲁迅致瞿秋白的信,称瞿秋白为“敬爱的J·K同志”,据介绍,在现存鲁迅1700多封信中,称对方为“同志”的,仅此一封,足见鲁迅与瞿秋白亲如手足的情谊。

两处文化旧址分别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内山书店旧址。见证鲁迅与日本友人内山完造友谊的内山书店旧址,正在改造尚未开放。我把时间留给了“左联”会址纪念馆。

这座三层砖混结构花园住宅,沿街立面山墙呈曲线形,颇具英国新古典主义风格。走进一楼,一张讲台、一块黑板、几张长条凳,再现1930年3月2日“左联”成立大会的情形。“左联”这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革命文学组织成立后,以鲁迅为旗手的左翼文化运动蓬勃开展,成为了中国革命文学史上的丰碑 。二、三楼展览以“红色文化之旗”为题,寓意“左联”是上世纪30年代红色文化的一面旗帜,用一张张老照片、一本本出版书籍、一件件“左联”盟员使用过的实物,配以详尽文字说明,贯穿起“左翼文化策源地”“前驱的血,黑夜的光”“左翼文化,星火燎原”“红色经典,灿烂篇章”,系统介绍了“左联”与中国左翼文化运动。鲁迅的名字和“左联”紧紧联结在一起,他“造出大群的新的战士”的左联情结,在展览中得到充分体现。

鲁迅小道,就是行走的纪念馆。山阴路被列为上海永不拓宽的马路,正缘于此独特的人文生活场,尽管此路已离开了多伦路区域,但鲁迅小道将它们紧紧相连。位于山阴路大陆新村9号的鲁迅故居,是鲁迅生命最后三年半的栖身之所,目睹这里的一物一景,更添对鲁迅这位疲惫的新文化闯将、文坛巨擘的敬仰之情。

鲁迅小道,在这里画上了句号。但我的脚步并没有停止,心中的鲁迅小道仍在延续,行走的纪念馆仍在继续。再走10分钟,就到了甜爱路上的鲁迅纪念馆——新中国第一座人物类博物馆,鲁迅小道连接起的那些纪念馆,告诉了我一个完整的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