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防范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

日期:01-16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5版:常州金融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徐杨 文/摄

当前,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案件频发,损害消费者权益,扰乱金融市场秩序。为此,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近日发布消费者权益保护风险提示,介绍了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常用的三种诈骗手段,提醒广大消费者此类诈骗造成的损失金额巨大,受骗人群众多,务必高度警惕,谨防财产损失。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强调,消费者应培养正确的投资理念,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信息甄别能力,避免因个人信息泄露,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如不慎被骗或遇到可疑情形,应及时保留聊天记录、转账记录、银行账号等关键信息,第一时间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警惕“保本高息”虚假宣传

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常常以“保本高息”虚假宣传吸引消费者。不法分子假借债券投资、股票投资、贵金属投资、期货投资、P2P投资、外币投资等概念,推出所谓“投资理财神器”,在网络平台发布消息宣称“稳赚不赔”,以高返利、按月返利、保持现金流等噱头吸引消费者关注。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提醒,不存在“保本高息”理财产品。根据2022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

自2022年资管新规正式实施后,市场上仍存在的、可刚兑的金融资产有且只有三类:50万元以内的银行存款、保险的现金价值和国债。消费者应认清银行理财、基金、信托、期货等均不是存款,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保本高息”“专家保证”等均是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的常见套路,应提高警惕。

勿信“专家内幕”虚假消息

9月21日,常州市反诈骗中心接到唐女士报警称,在短视频平台上认识了一位自称是云南昆明的“军官”,随后对方主动添加了唐女士的QQ,二人相互了解了一段时间,期间这位“军官”对唐女士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很快唐女士对其产生了好感。这位“军官”自称有内部渠道可以炒期货,其以在部队不方便操作账户为由,请唐女士帮忙操作他的账户。唐女士按照对方的“指导”,进入了期货投资平台,几番操作就帮对方赚了不少。唐女士见其收益不错,自己也注册了账号,拿出了自己全部积蓄70万元,按照客服的要求向陌生账户转账。前期顺利小额提现后,平台客服称需要缴纳税金才能继续提现,唐女士询问该“军官”后,发现已被对方拉黑,期货平台也无法登录,唐女士恍然大悟,发现自己被骗了,立刻拨打110报警。

唐女士遇到的正是杀猪盘类诈骗。此外,还有不少市民被“投资大师”“炒股群”骗了:家住邹新花园的一位中年男子在快手上刷到股票视频,在视频下留下联系方式后,陌生人加其微信,对方称不方便在微信上聊股票的话题,让其下载“鲸遇”APP,他点击链接进入“BITPRO”在平台上投资虚拟币,被骗365000元;新北一企业职员在快手直播间看到加微信和QQ可以领取股票指标,对方让其加入钉钉群,后称国家出了一个新政策,发来网址进入“茂业强农”平台,按照对方要求购买小麦玉米的期货,被骗90000元……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提醒,不轻信来路不明的“小道消息”。消费者进行投资理财时应首选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并颁发许可证的金融机构,不轻信通过网络论坛、微信群、QQ群等传播的“小道消息”以及无合法资质的机构或人员。如对金融业务存在疑问,可通过金融机构或监管部门官方网站、热线等咨询核实。

谨防被“投资返利”虚假平台转移资金

在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中,不法分子往往会以“投资返利”虚假平台转移资金。不法分子通过伪造或仿冒投资平台,向消费者发送虚假链接,引导消费者下载APP进行投资,并以小额投资返利作为诱饵,不断引导消费者加大资金投入。不法分子随后迅速转移资金,甚至利用消费者急于提现的心理,以“登录异常”“服务器维护”“银行账户冻结”等名义,收取所谓“保证金”“解冻金”等,进一步扩大消费者资金损失。

如之前唐女士遭遇的杀猪盘,不法分子就是怂恿唐女士在自制的平台投资,对方操控后台,以小额试水成功盈利后,引诱唐女士进行大额投资,最后销声匿迹,达到行骗目的。此外,上述那些听信“荐股”的投资者也都是点击了对方提供的链接,下载了各类APP,最后造成了资金损失。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提醒,不贪图“一时便宜”因小失大。消费者要树立科学理性的投资理财观念,切忌侥幸心理、赌博心态。对陌生来电、邮件推销等非正规网络途径诱导投资行为保持警惕,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或扫描二维码,不轻易授权非官方APP使用协议;拒绝与陌生人共享实时位置、分享含有身份信息的照片,避免因信息泄露造成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