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美食荒漠”侵蚀食美常州
日期:01-16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5版:文笔塔 观点 上一篇 下一篇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盛,美食博主如雨后春笋,小红书等“种草”App层出不穷。但网红美食吃来吃去都是这些,外卖App翻来翻去都找不到想吃的,“吃什么”和“不知道”似乎成了一场不断循环的诅咒。于是,就连澎湃新闻也发出感叹,“大概没有哪个城市能逃离‘美食荒漠’这个圈套了。”
网红打卡正在摧毁中华美食?越来越多的城市沦为“美食荒漠”?这不是耸人听闻。从某个角度看,短平快的网络确实能让更多的外地朋友认识、了解到深在巷中、闺中的当地特色美味,同时也弘扬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但毋庸讳言,大多数美食博主真正关注及引导的并不是美食后面的故事或文化,而是流量和变现问题。蜻蜓点水般的网红打卡和急功近利的经营理念如沙漠一样扩侵,所到之处,地道的美食很快被串味、改良,被大胃王、“小姐姐”带偏,甚至成了表演的道具。
北枕长江,南拥太湖的常州,绝对的食美之乡。“春有江鲜秋有蟹,冬吃羊肉夏吃鱼”形象地表现着常州顺应四季的美食佳肴和民间智慧。大麻糕、萝卜干,土得地道、入味;红烧划水、月亮饼,形象而有诗意……介于浙杭本帮菜和苏北淮扬菜之间的常州菜,多年来一直是沪宁线上的美食担当。
不过,由于生活节奏、城市改造等诸多因素,常州本地特色美食生存空间被急剧挤压。连锁化餐厅越开越多,统一口味的预制菜不但让大厨们如坐针毡,也逐渐消磨着消费者的味蕾;在运河五号、南大街等文创园、美食街,羊肉串、烤鱿鱼、臭豆腐成了标配的“三件套”;即便是所谓的“苍蝇馆”,在体验到互联网的魅力之后,走向了商业化营销道路,逐渐失去了本真、本我,甚至沦落为小红书、抖音上的“黑暗料理”……
虽然网红美食带来了新奇和刺激,但缺乏真正的品质和深度。除了老一辈常州人扼腕叹息,新常州人对此也是深恶痛绝。因为每一道传统美食背后,都蕴藏着流传千百年的故事,所有情怀和人文都融进了菜里。地方美食不只是口舌之福、乡愁记忆,更是一座城市独特的文化符号。这些宝贵财富不但能为食美常州铸魂,还能为常州文旅产业赋能,更能为子孙后代凝神蓄力。立志于打造“长三角文旅中轴”的常州,一方面欢迎更多的游客打卡、品味常州美食,另一方面还要注意特色美食的传承与创新,绝不能被“美食荒漠”侵蚀。
首先要做好“护”的文章,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地方食材的保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攥在自己手里”,说的就是种源问题。焦溪二花脸、青城仔鹅、戴溪青鱼、新闸萝卜等一大批常州地方特色食材,亟需以企业为主体、政策为扶持、市场为导向,抢抓乡村振兴战略、种质资源保护等时代机遇,全方位推动市场化、产业化、商业化运作,努力形成特色鲜明、保护完善、结构合理、未来可期的常州地方特色食材。
其次要做好“传”的文章,拓展技艺,培养更多传承人。“工匠精神”是社会文明的尺度,是推动国家进步的精神源泉,地方美食制作也是如此。即便看似平常的大麻糕,最简单的原料,却从选料、配料到面料的发酵、酵面的用量,从油酥的制作、馅心的配制,到白芝麻的去壳、烘烤的时间及火候掌握都极讲究,更不用说更为考究的网油卷、红烧划水等等了。掌握这些手艺的,大多年事已高,而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愿意传承这些技艺。需要通过教育、引导等途径来激励年轻人,让他们了解和热爱这些传统美食的制作手艺,并将其传承、发展下去。
再次是要做好“飞”的文章,让传统文化精髓嫁接现代产业、插上现代翅膀,占领更广阔的市场。真正的美食应该是经得起时间考验、传承着文化精髓。很多老字号与饮食相关,比如德泰恒、双桂坊等。这些老字号凝聚了几代人几十年甚至数百年的智慧和心血,所代表的不只是一个历史、商业的集合体,更是一个地方宝贵的文化资产、历史传承。党的二十大提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命题,要求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些老字号责任重大。要加大挖掘力度,学习其诚信、和气等经营理念,深化其追求品质、注重细节的工作原则,创新活化其传统文化资源、创新表达其传统审美意趣,创新万物互联场景下的经营方式,内强根本,外守品牌,使老字号不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