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霅煜
通 讯 员 沈琰琳
近日,胸闷心悸了一个多月的顾女士来到新北区春江人民医院,胸部CT平扫显示左冠状动脉硬化,考虑到她既往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病史,临床医生建议行冠状动脉CT进一步检查,结果显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第一对角支病变。
今年9月,春江人民医院放射科引进了全新CT——联影uCT710,成为全市基层医疗机构中第一个能开展冠状动脉CT检查的医院。
这是医院迈开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大步的一个缩影。线下,医院积极开展肾脏病早筛早诊,优化盆底康复中心、护理专科门诊的服务,得到了患者一致认可、好评。线上,医院推出医保移动支付,方便患者线上挂号和缴费,提升就医体验。
同时,医院内科、妇产科、眼科有4位医生入驻市一院互联网医院,可实现云处方、云影像、云检验、云住院和云诊疗等互联网远程诊疗,让就诊患者同质化享受市一院的优质医疗资源服务。
专科医联体共建 肾脏病早筛早诊落实处
每周五下午,春江人民医院门诊二楼的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以下简称“MMC中心”)门口就坐满了等候的患者。来自市一院肾内科的副主任医师邹芸在这里定期坐诊,已持续了3年多时间。
“肾脏病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很多患者早期看不出症状,一旦来就诊就已到了晚期,有些还会进展成尿毒症。”邹芸说,我国成年人群中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为10.8%,但肾脏病的知晓率却非常低,仅有12.5%。对于一些长期存在基础疾病的,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高尿酸的患者,应该进行尿检、B超和肾功能检查等早期筛查,及时发现肾脏问题,及时治疗。
“只有和基层深度合作,才能真正落实肾脏病的早筛早诊工作。我们科室从2019年就在全市寻找有合作意愿和专科实力的基层医疗机构,因为糖尿病患者是肾脏病的高危人群,春江的糖尿病防治工作很出色,成为了我们首选。”邹芸说,在市一院肾内科主任杨敏的推动下,2020年,双方开始专科医联体共建,在MMC中心设立了市一院肾内科肾病专家工作室。2021年,医院挂牌市基层特色科室(肾内科)孵化中心,进一步深入慢性肾脏病的防治工作。3年里,孵化中心通过体检数据在2万余人中筛查出1992人,电话通知前来就诊有791人,其中,2人接受了住院治疗,7人转上级医院治疗。
邹芸表示,专科医联体建设不是简单的专家定期坐诊,而是在四个方面全面提升基层的医疗服务能力,真正惠及患者。一是成立全专联合门诊,市一院肾内科专家和春江人民医院全科医生一同坐诊,实践中培养全科医生的肾脏病专业知识;二是进行培训教育,早期是专家单向授课,现在由本院医生做PPT病例分析,专家进行点评、指导,还通过协同查房、联合义诊等多种形式培养;三是建立转诊和随访的标准,确定患者什么等级需要转诊到上级医院,什么情况要定期随访复查;四是制定了上下转诊的流程,为方便患者检查治疗开通了绿色通道。
据悉,春江人民医院将在新建大楼中设立血透中心,市一院肾内科在前期规划中进行了专业指导。未来,双方还要在人才培养、院感、消供等领域进一步合作。
妇产科创新发展 盆底康复融入家医服务
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基层妇产科逐步“妇科化”。除了常规的妇科疾病,门诊上饱受盆底功能障碍困扰的女性患者逐年增加,春江人民医院妇产科顺势在2021年成立盆底康复中心,推出产后康复、盆底康复项目。中心配备了多名专业医生、护士,能根据患者的症状、临床体检、盆底功能GLAZE评估结果,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整体康复方案,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并在治疗过程定时跟踪追访。
妇产科副主任医师刘丽琴是盆底康复中心的负责人,从2019年开始,她和主管护师高亚娟、护士长顾琦分批次到市级三甲医院参加盆底康复培训课程,最长为期3个月,期间积累了大量治疗经验。她们通过先进设备以及专业手法开展康复训练,帮助产妇内脏、盆骨复位,从而恢复体型;提升盆底功能障碍的患者盆底肌收缩能力,极大改善了这一人群的生活质量。“我们提倡盆底康复越早越好,像产妇42天后体检,可以进行乳房、子宫、卵巢、阴道、内脏等器官的全面健康恢复。”刘丽琴说,不少高龄女性过去没做过产后盆底功能评估,错过了最佳康复期,随着年龄增加,逐渐会出现漏尿、腹部下坠、盆底疼痛及性生活不协调等问题。
60岁的邱女士是春江镇人,经常一咳嗽就漏尿,有尿意根本憋不住,最爱的广场舞都没法跳。在妇产科门诊,邱女士被诊断为混合型尿失禁,刘丽琴通过盆底生物反馈疗法加上主动凯格尔训练,2个疗程共8次就大大改善了邱女士的盆底肌张力,排尿频率也从过去的半小时一次延长到一个半小时一次,半夜只需起身一次。
为更好地为民办实事,医院盆底康复中心还把盆底评估项目与家庭医生相结合,推出了妇产科个性化健康服务包,签约者80元就能参加原价200元的盆底评估项目,让这一人群能更好享受基本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服务。
专科护士坐门诊 开展伤口造口静脉治疗
作为全市基层首批伤口专科护士,内科护士长张庆丽说,护士专科化是一个大趋势,春江人民医院已开设了三个由专科护士坐诊的护理门诊,走在整个新北区基层医疗机构的前列。其中PICC护理门诊和慢性伤口门诊在2021年先后开设,满足了周边百姓迫切、多元的护理需求,以优质的服务赢得了患者和家属的高度认可。
83岁的陆良才是春江镇人,今年7月中旬,他骑电动车不幸摔倒,发现右脚内侧受伤,就到附近医院治疗。一个多月过去了,伤口非但没长好,还出现溃烂、感染,本想去市区医院就诊,得知春江人民医院有慢性伤口门诊,他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前来。“幸好来了这里,又方便又有效,前后治疗了10多次,伤口已经愈合,走路也不痛了。”陆良才的女儿感叹,整个治疗过程没有耗费家里太多精力,看着如今父亲轻松走路的样子,她十分感激。
“老人之前在别的地方治疗效果不佳,8月21日在这里第一次清理伤口,他都痛到头晕。”专科护士丁亚艳说,陆良才之前的治疗是干性愈合理念,她们学习的是最新的湿性愈合治疗,传统需要两个月愈合的伤口现在半个月就能愈合。“用水凝胶清除坏死组织,再上最新的抗菌敷料,每周换两次药便可,愈合后还不容易留疤。”
同样备受赞许的还有PICC门诊,由内科副护士长李婷婷坐诊。“周边的肿瘤患者不少,他们都有长期对PICC导管、输液港维护的需求,前几年经常有患者来咨询春江有没有相关服务,我们很快就推出了门诊。”李婷婷说,长期在老年科工作,接触脑梗患者最多,练就了血管穿刺的良好手感,她决心走静脉治疗的专业道路,让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李婷婷说,一位50岁身患癌症和帕金森的男性患者定期来门诊,因为自重较大,躺下起身很困难,一用力就一身汗,PICC导管外的一层膜就比较容易脱落,她改换了敷料,并用了自粘性的绷带解决了这一问题,患者对她很信赖。“通过专业学习和临床经验,我对并发症的处理,材料的选择会比过去更好。门诊全靠口碑,患者慢慢增加,周边地区也有人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