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故乡的吃点心

日期:01-16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2版:文笔塔 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点心这个词,如今意思已经完全糕饼化了。

所谓糕饼化,就是点心这个词,仅仅被视作糕饼,最多就是茶食。书面语言的点心,已经被糕饼茶食之意垄断。

周作人在《南北的点心》中写:“从文献上看来,点心与茶食两者原有区别,性质也就不同,但是后来早已混同了。据考察,北方的点心历史古,南方的历史新,古者可能还有唐宋遗制,新的只是明朝中叶吧。点心铺招牌上有常用的两句话,我想借来用在这里,似乎也还适当,北方可以称为‘官礼茶食’,南方则是‘嘉湖细点’。”

周作人对点心的认知,依然局限在糕饼茶食一类上。我岳家是老北京,早些年经济还没那么繁荣时,走亲访友,总是要带点所谓点心。这个点心,就是周作人笔下的“官礼茶食”,多是早年的鸡蛋糕饼干一类,与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写的“他想应当给老人们买回一点应节的点心去,讨他们一点喜欢”,完全一样的习俗。

其实,点心一词,虽原本有糕饼之意,却也不仅是指糕饼。

点心,《辞海》1999版释意如下:

“饥时略进食物。庄季裕 《鸡肋编》卷下:上觉微馁,孙见之,即出怀中蒸饼云:‘可以点心。’糕饼之类的小食亦称点心。周密《癸辛杂识前集·健啖》:‘闻卿(赵温叔)健啖,朕欲作小点心相请,如何?’”

《辞海》在糕点之前,列出了点心的另一层意思:“饥时略进食物。”

“饥时略进食物”,恰恰是我江南故乡的一种旧俗。

我小时候,故乡乡下存在过这样一种风俗,吃点心。所谓吃点心,并非用糕饼打发,也非喝茶时的解馋零食,当然也非完全是饥而进食,还带有待客殷勤之意,所谓点点心意。这个风俗,我在北方生活也快四十年了,从没有遇见过。

所谓吃点心,通常是午餐之后,在下午两三点钟阶段再度进食。这个在故乡还称为下昼点心——下昼,吴方言,午后之意。

下昼点心根据不同的情况,会有不同的招待吃法。比如有客人来了,午餐正餐之后,下午两三点钟,把中午的剩饭剩菜一热,隆重一点,还会加两个新菜,甚至烫点老酒。主要是客人吃。其实这个时候吃点心,也有送客之意,一般客人吃完下昼点心,就会告辞回家。

下昼点心有时会给客人下面条。如果下筒头面(即今天的挂面),那在当年是非常隆重热情的了,这也是主家实力的象征(我小时候对筒头面就充满着渴望,但几乎极少能得到满足,除非走亲戚偶尔能尝到);有时也会用自己蒸的薯粉,加个鸡蛋,要是春节,加个肉圆子,也是非常隆重的。

我小时候有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戚,其实是我祖父母的寄女女,是我们邻村的,逢年过节都会回娘家吃昼饭(吃昼饭用在走亲戚上实际上是一种宴客),他们家经济条件比我家好,两家也像嫡亲亲戚一样。我那姑父总是中午在丈母娘家吃,下午两三点钟,准时到我家来,母亲也不客气,总是家里有什么菜就热两个,剩菜也不怕。然后给我那姑父弄点酒,我祖父喜欢吃下昼点心,姑父正好陪着喝酒说话,总是要天黑下来才走。每年的逢年过节,都是如此。我印象极其深刻,因为他吃点心时我们小孩通常围着坐着听他讲话。这个吃点心,在今天,也叫赶场。

除了给客人备的下昼点心,匠人干活也要请人吃点心,无论裁缝木匠泥水匠。这是规矩。

自家下午也会吃点心,不过多在夏日,其他季节很少自己在家吃点心。一般来说,乡下午餐比较早,比如我家,11点就开饭。过去的饭菜,油水少,不抗饿,夏天白昼尤长,尤其小孩和强劳力夏天都会吃点心。小孩调皮好动,强劳力辛苦,都是消耗能量大,需要补充食物,恢复体力,小孩好长身体,劳力好干活不磨洋工。当然,点心无非就是剩饭剩菜,甚至碗里倒上井水,一胡撸就下肚了,然后一抹嘴,该干嘛干嘛。

冬天日短天冷,如果不是走亲戚,通常不会吃点心。

既然有下昼点心,也就有上昼点心。上昼点心不常见。通常办喜事、送亲之类,觉得出了劳力,主家会下碗红汤面先给出力的人垫垫肚子。

还有一种点心,最为隆重盛大,就是报喜或贵客上门的潽鸡子。潽鸡子,就是水潽蛋,将鸡蛋打进滚开的水中,煮至成型,捞出加糖,招待客人,这客人通常是贵客。比如说嫁出去的女儿生了儿子,婆家来报喜,旧时也要吃潽鸡子。小时候自己家和亲戚家都比较困穷,潽鸡子我是没有吃过。直到1985年高考放榜,那个夏天的一个傍晚,我和祖母正在离村子几百米的河边自留地上浇粪,我两个要参加高考英语加试的同学,从前黄中学骑车到我家报信,说我的录取通知书来了。我堂婶激动地在村头喊我们回家,我扔下撩勺粪桶就跑回家。我那曾短期裹过小脚后来解放的祖母,跑不快,但也跟在我后面跑回家。她老人家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数家里还有几个鸡蛋。我堂姑一看,回家端了一笪头十来个鸡蛋过来,祖母给我两个同学还有我各做了好几个潽鸡子。及后,同学们的录取通知书先后过来,我们和中举的范进一样成了“新贵人”,同学串门,潽鸡子是必不可少的。即使上午,也要在午餐前先吃,一直到寒假放假,还是这样。就这样一年,潽鸡子吃得我都似乎能闻到鸡屎味了。这潽鸡子,就是旧时最珍贵隆重的待客点心。不过,如今也似乎不多见了。

我祖父晚年,一日多餐。每天,无论春夏秋冬,一天五顿,一日三餐之外,上昼点心和下昼点心雷打不动。不过他吃点心时,主食吃得很少,总是用一个瓷盅,倒上小半盅烧酒,通常是劣质的烧酒,弄点咸菜,或者酱,嘬着慢慢就酒,夏天下昼点心他老人家会吃一点点米饭。

如今,吃点心的习俗依然残存,主要是走亲戚时。还有些老派的主家,会有老派的热情和做法安排点心。不过,像我这样的人,总是会提前逃走,减肥都来不及,更不敢吃点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