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郭绍虞热情评赞黄仲则

日期:01-16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2版:文笔塔 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40年前,海粟大师为纪念黄仲则逝世200周年欣然题字,我们请时任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的丁景唐为《黄仲则研究资料》作序。景唐先生十分谦虚,建议请郭绍虞先生或陶白先生撰序。建言甚好。郭绍虞是著名古典文学研究评论家、书法家,复旦大学资深教授、博导、中科院学部委员,经过五四运动洗礼,中共党员、民盟成员,上海市文联副主席,早在1916年就注释黄仲则诗词。我们就请他为《黄仲则研究资料》作序。陶白是江苏省委宣传部领导,著名杂文家、教育家,我们请他为《纪念诗人黄仲则》作序。

1982年3月,我致函郭绍虞先生,向他汇报:为纪念清代诗人黄仲则逝世200周年(1983年),黄仲则六世孙黄葆树和本人正合编《黄仲则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已列入出版计划,已请刘海粟大师题写书名。今敬请阁下拨冗为该书撰序。如蒙同意,不胜感激之至。是年4月5日黄葆树致函本人:“我3月30日返沪在火车上见到《常州报》副刊用郭绍虞题字。31日我带了报纸去郭老处,他看到题字表示欣慰。出乎意料,他已写好《纪念诗人黄仲则》书名,并将一首纪念黄仲则的七绝交我,后书‘一九八二年三月吴门郭绍虞敬书’。还说,天暖我身体好些了,你将《黄仲则研究资料》目录拿来,我给你们作数百字的序。我连声道谢。”

1982年4月的一个星期天,我带了《黄仲则研究资料》目录初稿等资料,和黄葆树一起拜访了郭绍虞先生。上午9时许,见到郭老后我送上名片。郭老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热情接待了我们。他刚写好一副对联,给来客取走。郭老夫人微笑着说,他今年89岁,身体还可以,就是腿脚有些不便。我向郭老汇报了编书纪念黄仲则逝世200周年的进展情况:上海古籍出版社责任编辑正抓紧审编并协助搜集有关资料;目录初稿已请苏州大学钱仲联教授审阅,他认为主要的传记、年谱、评论、遗址等资料无遗漏,他又提供了四篇资料,包括他发表在1962年11月《江海月刊》的论文《三百年来江苏的古典诗歌》,文中对黄仲则作了高度评价。郭老耳聪目明,思维敏捷,丝毫看不出耄耋之年的衰老迹象。他听了介绍后,戴上眼镜,审阅目录初稿。

郭老看到目录上瞿秋白《饿乡纪程》所引黄仲则诗句和“赠羊牧之”两题,随即手指着问:“是什么诗句?”我说:“秋白同志赴苏俄途中,想起与父亲远别,重逢的时节不知道何年何月,家道又如此,真正叫人想起我们常州诗人黄仲则的诗句来: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又说:“1925年秋白同志在赠羊牧之诗中有:词人作不得,身世重悲酸。吾乡黄仲则,风雪一家寒。”郭老对瞿秋白同志一向怀有深情,1959年曾撰《忆秋白》诗一首:“君说思潮如壅水,我因君去比流星。迷方壅水幸归海,不及星光照汗青。”并书赠丁景唐。上述两条目录又引起他对秋白同志深沉的忆念,他说:“秋白同志离京赴苏俄前,记得是1920年10月中旬的―天晚上,他办好出国护照后,匆匆赶到东皇城根耿济之家,与正在客厅里等待的郑振铎、王统照、瞿世英和我等多人畅叙话别。次日清晨,我们又到北京车站送行,郑振铎、耿济之和我各有诗赠秋白。车过天津后,他对赠诗复信并附上答诗《去国答〈人道〉》一首。”我们听了不禁赞叹:“郭老的记性真好啊!”他哈哈大笑:“这也是时代的重要节点,难以忘怀。”接着他认真续看目录。看完后兴奋地说:“有关重要资料都列入了,很好!过几天我就写序。”他又给我们热情鼓励。我们告辞时一再表示感谢,祝他健康长寿,阖府幸福!

郭绍虞大序写于1982年4月15日,观点鲜明,行文精炼,对黄仲则及其《两当轩集》给予高度评赞。序中说:“黄仲则是清代杰出诗人。其《都门秋思》云:‘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于是有人遂以诗能穷人或诗人多穷为言。实则穷有二重意义,一是穷富之穷,一是穷达之穷。由以前的知识分子言,不达便不会富。”“另一方面,诗与穷也不一定有连带关系。宋时陈人杰《沁园春》词就发为‘诗不穷人’之论。他说:‘唯诗也,是乾坤清气,造物须悭。’又说:‘象笏堆床,蝉冠满座,无此新诗传世间。’两两相比,还是宁愿作诗人。何况,仲则的后人葆树先生辑成《黄仲则研究资料》,那么《两当轩集》永垂不朽,仲则又何尝穷哉!爰申此意,以为之序。”宏论卓见,发人深省!序写好后,为扩大这次纪念活动影响,有利于广泛征集有关资料和书画等纪念作品,郭老将序稿提前发给《光明日报》。《光明日报》于1983年1月11日第三版右上角显要位置发表,在全国学术、文艺界引起热烈反响,多位收藏家贡献了黄仲则的佚作、书法、篆刻珍品,不少学者、作家提供有关资料或赶写论文,题词赋诗,众多书画家、篆刻家精心制作了纪念佳构,兴起了一股“黄仲则热”。因此,郭绍虞此举不仅收到了预期的扩大宣传和征集作品的效果,而且体现了他一贯热衷于提携帮助、关爱、激励后人的高尚品格。春风细雨,润物无声,令我们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