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常州北大门的急先锋
日期:01-16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T02版:本地医讯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通讯员 杜蘅
7月31日,市四院急诊抢救大厅的家属等候区传来一阵异响,分诊台护士徐步青发现有位老人晕倒在地上,而一旁没有家属,于是她高呼了一声就挺着大肚子冲出分诊台,拉着平推车赶往老人身边。很快,大厅里又冲出了几名医护人员。
率先赶到的徐步青评估后发现老人心跳呼吸骤停,需要立即抢救。随即众人将老人搬到平推车上,年轻护士王妍婕直接跳到平推车上,边转运边为老人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幸亏抢救及时,老人在心跳呼吸骤停4分钟后就恢复了自主心跳。后经进一步检查,老人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的猝死。待生命体征平稳后,医院为老人开启“急性胸痛绿色通道”,由胸痛中心团队为其进行了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术及支架植入术。
一周后,老人病情稳定,家属心生感激就制作了锦旗送到了医院急诊科,特别感谢了当天跳上平推车在转运途中坚持为老人进行心肺复苏的年轻护士王妍婕以及急诊救治团队。
心肺复苏技能是必修课
“我去年参加工作,轮转到急诊科的第一件事就是心肺复苏技能考核,所以平时没事我们就练习心肺复苏技术。”王妍婕说。
“这是基本功,每个急诊人都要把这个技能刻入DNA。”急诊科副主任巢益群介绍,自从2013年搬迁至新北区后,四院急诊人就发现新北区的“急诊疾病谱”比怀德院区要大很多,救治的病种比之前更复杂,而且以危重疑难为主。
为进一步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市四院急诊人梳理了十几项急救技能作为科室基本功,并自发组织了多次技能考核,考核内容涵盖了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等多个急救项目。此外,为保证在第一时间出现在患者身边,四院急诊科不断完善急诊工作流程、加强团队配合默契度训练。
让更多人成为有效的第一目击者
四院急诊人的急救技能人人过关,然而细心的他们发现新北区百姓健康素养不足,很多患者在院外发生心跳呼吸骤停的意外之后,不是被动等待120救护人员就是盲目施救从而错过“黄金时间”。
于是,从2015年起,四院急诊人发起了“守护天使‘救’在身边”急救知识普及计划,成立了“同心圆·健康圈”急救志愿者小队,旨在提高新北区百姓的急救意识和技能,让更多人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正确地自救或者他救,成为有效的第一目击者。
8年多来,医院“同心圆·健康圈”急救志愿者小队利用业余时间,深入新北区各大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场所,不仅提高百姓的急救意识和技能,还为更多患者赢得宝贵的救治时间。自活动开展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在院外发生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中,有近一半患者被及时救助并成功脱险,其中不乏因正确施救而得以生还的案例。
科室简介
市肿瘤(第四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创建于1993年,2013年医院布局调整,整体搬迁至新北院区,科室形成独立的急诊区域,面积近5000平方米。急诊区域内设有急诊挂号收费、抢救大厅、急诊就诊区(内、外、妇、儿及耳鼻咽喉科)、观察区、监护区、急诊手术、急诊病房、急诊药房、急诊检验及影像学检查、急诊输液大厅等,实现院内一体化急救体系。
急诊抢救大厅设有复苏单元、胸痛单元、卒中单元、创伤单元、中毒救治单元。急诊观察室核定19张床位。急诊病房核定床位13张。急诊年诊疗人次10万余人次,其中危重患者8000余人次。
随着急诊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急诊的收治范围也逐步扩大,抢救成功率逐年提高。在心跳呼吸骤停及心肺复苏术后生命支持、多脏器功能衰竭,各种休克、急性胸痛、脑卒中、急性中毒、重症中暑、创伤的多学科联合救治等急危重症救治方面形成了专科特色和技术优势。
科室由急诊室、急诊观察室、急诊病房、EICU四位一体组成,拥有独立的急诊医疗区域,与医院重症监护室实现无缝对接。科室配备各种先进仪器及抢救设备,拥有先进的多功能呼吸机及转运呼吸机5台、多参数心电监护仪及转运监护仪15台,配备全自动心肺复苏仪2台、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仪、血气分析仪、心电图机、进口洗胃机、床边B超、急诊血液净化设备、亚低温治疗仪、加温加压输液仪、纤维支气管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