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寻传承创新路径 同绘唱响锡韵蓝图
日期:01-16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2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郑雨露
金秋时节丹桂香,芳菲盈枝更吐芳。明媚的秋色里,10月12日,以“共识与发展”为主题的“锡剧发展圆桌论坛”在我市召开。这是“锡剧发展大会”重要活动之一,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联合主办。
群贤毕至 共绘蓝图
圆桌论坛,群贤毕至。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研究员季国平,江苏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锡剧王子”周东亮,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康尔,《剧本》杂志副主编、编审武丹丹,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院长罗周……精致的会场里,坐满了真正关心锡剧发展的各界人士。
“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之一,锡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人们喜爱,是华东三大剧种之一。当下,锡剧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许多机遇,也有不少挑战。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和多元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吸引年轻一代的参与,如何保护和传承经典又做到创新发展,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今天,我们聚集在一起,就是围绕锡剧发展进行探讨,共同寻找解决之道,达成锡剧发展的共识。”作为本土优秀锡剧表演艺术家,市锡剧院书记、院长,国家一级演员,主持人孙薇直击此次圆桌论坛的核心。
会上,与会嘉宾围绕锡剧的现代性与人民性,以及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与时俱进、守正创新,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促进锡剧的传承和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与会嘉宾从锡剧创作、戏曲理论、艺术教育、艺术评论、院团管理等多个角度切入,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为锡剧传承和创新找寻新的路径和方法。
取长补短 加强合作
论坛开始前,武丹丹和罗周两个“小姐妹”就倚着栏杆热聊。“我今天来的任务之一就是见见罗周,和她聊八卦。”武丹丹打趣道,“我一来看到会场上把我俩隔得老远,就迅速挪了座位和她坐一起,方便我俩一会儿‘开小会’。”
对锡剧的未来,武丹丹有自己的想法:“锡剧的包容性非常强,可能性也非常多。这决定了锡剧在名家、名剧、剧种的推广上,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我们可以到江苏省外去争取更多的观众。其实,现在锡剧生态正在逐步改善,别的剧种都很羡慕我们有罗周这样的编剧。”
在罗周看来,当前我省锡剧的发展势头是非常强劲的,有好的院团、好的演员、好的编剧、好的导演、好的市场,现在要做的就是坚持自身特色,培养青年编剧。“从编剧角度出发,我觉得可以为青年编剧与院团搭建起桥梁,不一定是要院团与青年编剧马上合作,而是帮助青年编剧走进排练场,帮助他们去更深入地了解锡剧本体。”
“锡剧王子”周东亮的发言,也引起了台下锡剧界各院团代表们的共鸣。“今天来了十多个锡剧院团的代表,我知道每个院团其实多多少少都是有短板的,但我们不要害怕短板。借着这次盛会,我们可以交流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加强合作,这样就有可能创造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向话剧学习 学会“东张西望”
“以前有个人考我,问江苏哪个剧种院团最多?我毫不犹豫地说是淮剧,没想到答错了。他告诉我江苏有17个锡剧团、13个淮剧团,锡剧才是江苏院团最多的剧种。从那以后,我对锡剧就多了一份关注。我觉得锡剧要向话剧学习,学会‘东张西望’,望一望其他剧种的发展特点,汲取更多发展经验。”康尔教授虽非锡剧行家,但他从艺术研究的角度,由点到面、深入细致地对锡剧的发展和与会嘉宾展开了具有高度、深度、广度、精度的对话。
发言之前,季国平一直拿着他的平板电脑奋笔疾书,斟酌要和大家分享的内容。话筒递到他手边,他放下了平板电脑却说:“我不想说事先准备的那些了。”季国平滔滔不绝,从全国戏曲发展大局出发,对锡剧体现的立足点、锡剧人才的培养着力点、锡剧创新的方向给予了很多指导。
论坛最后,与会代表共同审议通过了《锡剧发展常州共识》。 徐洋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