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江福清:从“春卷大王”到阿根廷侨领

日期:01-16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T01版:文笔塔 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只有人,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这是江福清先生写在自传体感悟集卷首的一句话。

认识江先生很偶然。那是在2014年,我们去南美三国考察,他作为阿根廷侨领,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热情接待了我们一行。他是一个聪明的人,更是一个勤快的人。纵观江先生跌宕起伏的一生,我觉得一个“勤”字可以贯穿他的一生。

勤快立家

江福清先生1930年出生在常州南郊的湖塘。他家境贫寒,三岁丧母,九岁失父,所以没有进过学堂,只是在帮富人家带孩子时,在教室窗口听会了“赵钱孙李”等一些简单的字。

江福清十六七岁时去了台湾。在台湾期间,他凭着聪颖的头脑和勤快的双手,曾经干过很多个工种。在饭摊子上打过杂工,做过贩卖木炭的小生意,在洗衣公司和印刷厂打过工,后来又在驻台美军顾问团当过搬运工,最后成为贩卖蔬菜的小商人。这些蔬菜是贩卖给军队的,这使他的生活初步有了着落。

在台湾的15年,虽然艰辛,江福清认识了他的妻子,常州籍老乡刘永芬。岳父的祖宅位于人民公园附近,岳父曾是国民党空军高官。

如今,江先生说起两个孩子很是自豪:我的两个儿女都已成才,女儿嘉音是联合国贸发组织官员,能讲六七种语言;儿子嘉尔在美国一家电脑公司任职。他们都能讲一口流利的汉语,对中华文化认同至深。虽然在异国他乡长大,但不减中华儿女高尚的气质,朴实、节俭、待人礼貌。问起他在教育方面有何秘诀,江先生诙谐而幽默地回答:学“毛选”。

勤奋发家

在和刘永芬热恋期间,江福清经常陪她去教堂做礼拜,并且结识了阿根廷派驻“中华民国”的参事夫妇。

江福清虽然从小没有上过学,但是天资聪明,勤奋好学。根据阿根廷参事的介绍,他了解到这个国家地处南半球和西半球,气候十分宜人,全国大部分人的祖先是欧洲人。首都布里诺斯艾利斯是一个现代化的花园城市,人口是全国的一半,有1000多万,工业、商业和服务业非常发达,号称南美洲的“小巴黎”。阿根廷的面积是台湾的近80倍,人口却只有3000多万,真是地广人稀。而且阿根廷的牛羊多得惊人,在潘帕斯大草原上,一望无际,遍地牛羊。这时他意识到,阿根廷才是他心目中真正的“伊甸园”。

在台湾打拼了15年后,江福清于1962年带着妻子、携着儿女,乘坐轮船,在海上漂泊了两个半月后,举家来到了阿根廷首都布里诺斯艾利斯。初到阿根廷,举目无亲,他从为人帮佣到兜售中式绣花鞋,但诸事不顺。在热心老华侨的指点下,他们全家来到阿根廷第二大城市哥多巴,找到一位德籍老太太。在老太太的帮助下解决了住宿问题。

由于德籍老太太的出手相助,更由于江先生聪颖敢拼,他开始涉足餐饮业,开始做春卷,从皮子到馅儿,一直到油炸,都是亲力亲为。为了春卷皮的做法更加地道,他还专门写信给台湾的老朋友讨教。由于质量上乘,形成规模,他们夫妻俩共同创造的春卷品牌——“龙凤牌”享誉阿根廷华侨界,被称为“春卷大王”。

那个时候,阿根廷的华人和当地人都喜欢吃他制作的春卷,平均每天做5000个还供不应求。那段时间虽然忙碌,但是他觉得辛苦并快乐着。5个春卷1美元,他的春卷作坊几乎每天的收入都在1000美元以上。

勤勉持家

经过两年多的打拼,江先生有了一定的积累,一家四口的日子过得富足有余,他逐渐产生了开饭店的意向。经过再三考虑,家人共商,朋友指教,最后决定回到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通过关系,在闹市区租下一幢两层楼房,闹中取静,非常理想。楼下300多平方米用作餐厅,院子里一个大车库改造成加工作坊,继续扩大春卷生产。他还特地从邻国秘鲁找来中餐师傅,又从台湾请来厨师,自己既当老板又兼总厨,一个颇具规模的饭店就此开张了。

一到晚上,江先生的中餐饭店就高朋满座,包厢全满。白天生意空闲时间,全体厨师和职工除了为晚间备餐外,就是生产“龙凤牌”春卷。

又是两三年过去,江先生有了更加雄厚的资本,加上那几年建立起来的人脉,他将饭店又提高了一个档次。为了体现他的拳拳爱国之心,他把饭店的名字叫做“中国之家”。用顶流云集、名人出入来形容“中国之家”,一点也不为过。饭店已然成为高级社交场所,阿根廷政界、外交界、工商界名流和上层人士经常光顾他的饭店,常客中包括阿根廷政府许多高级官员甚至总统。在阿根廷的中国人也把饭店当成联络感情、交流经验的“华侨会馆”。

江先生在阿根廷深耕50年,把人生最宝贵的岁月投入到阿根廷这块土地上,白手起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创建了“中国之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和阿根廷还没有建交,在江先生的努力下,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中国之家”成为中国和阿根廷建交之前的联络点。

1975年国庆前夕,周恩来总理代表国务院向海外华侨发出邀请函,请当时还没有和中国建交的国家选派一名侨胞,回国参加国庆活动,江福清先生作为阿根廷侨领回到国内,受到高规格的接待。从那一年开始,他几乎每年都回到国内参加广交会,为中国和阿根廷的经贸关系作出了难能可贵的贡献。

1976年,阔别故乡30年后,他第一次回到家乡常州。从此以后,他三天两头回家乡看看,面对家乡日新月异的发展,江先生每次都不舍得离开。

回乡定居

那一年我们在阿根廷受到江先生热情款待的场景还历历在目,一晃九年过去了。

那年10月,我们抵达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时,航班误点,到达宾馆已是晚上八九点钟了,江先生还站在宾馆门口迎候我们。第二天一早又来宾馆接我们去他的饭店,远远就见到门口的大招牌——“中国之家”。走进店堂,正中就是一面硕大的五星红旗。

2016年,在落叶归根、思念故土思想的触动下,他从居住了半个多世纪的阿根廷回到家乡湖塘定居。今年年初,我专程去长河花园拜访他。他家里的摆设不多,但是清清爽爽,四周墙上挂满世界地图、中国地图、江苏地图和阿根廷地图,可以看出江先生身在常州,心系世界。

如今,江先生已经九十有四,鲐背之年的他,要借助轮椅代替步行。虽然年事已高,但他思维清晰,谈吐不俗,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

我们衷心希望江老先生身体健康,平安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