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开双脚走龙城
日期:01-16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3版:文笔塔 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我第一次到常州,是20世纪70年代初,当时公社教革会组织中小学教师到江阴县华西大队参观学习。那时候去华西,我先要从金坛县登冠乡的家中,步行七八里路到丹阳县延陵镇,然后乘汽车到丹阳县城,再乘火车到常州。
出了常州火车站,宽阔的大马路横亘在我的面前。马路边就是一条大河,像一条闪闪发光的玉带穿城而过。常州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人声鼎沸、车水马龙。我走过桥就到了常州汽车站,再乘汽车到江阴,再从江阴乘汽车前往华西。
匆匆走过常州火车站、汽车站,让我这个乡村教师大开眼界。这是我没有见到过的景象:摩肩接踵的人群、川流不息的车辆、鳞次栉比的商店、南腔北调的语言、款式新颖的服装。
时光荏苒,一晃,10多年过去了。1992年10月,我参加常州市中学校长培训班,在常州一住就是三个多月。这次培训,使我对常州有了肤浅但又感性的了解。
我们的培训班,在常州教育学院举行。当时金坛来了15个学员,吃饭、睡觉在中新桥下面的一个老房子里,培训在双桂坊教育学院的教室里。每天,我们都要在钟楼、天宁两个区之间来回赶,上午、下午,还会与青果巷亲密接触一下。
现在想想,那是一段多么有意思的时光。然而当时我不谙常州历史,在我眼里,青果巷只是一条寻常巷陌,房屋破旧不堪,道路崎岖不平,不少地方甚至还长满了青苔。殊不知,这条窄窄的、短短的、斑驳陆离的小巷,虽然其貌不扬,但却是簪缨世家聚居,名人才俊荟萃的“江南名士第一巷”。比起南京的乌衣巷,比起戴望舒笔下的雨巷,或许还要更胜一筹。
早知道是这样,我应该一家一户去拜访拜访,仔细端详端详唐荆川、盛宣怀、赵元任、李伯元、瞿秋白、刘国钧、史良、周有光等等这些千古流芳的名人的故居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再仔细聆听聆听他们光前裕后的故事。
那一个阶段,一天的紧张培训之后,我们怀着对常州城的好奇和好感,以常州教育学院为圆心,以一个小时左右的路程为半径,把附近的大街小巷都走遍了。趁着昏黄的路灯光亮,我们到人民公园赏菊花,到篦箕巷看梳篦,到工人文化宫看演出,到红星电影院看电影,到三鲜馄饨店吃馄饨。有时候,我们也会到新华书店看书,到锡剧团看排练。或者,就这么三五成群,在大街上一爿店、一爿店地游览。
孩子大学毕业后在常州落脚,当时住在单位安排的出租房里,机械新村、新闸、青山桥、红梅新村都住过。跟随着他们的脚步,我们老两口也东奔西突、南征北战。也就是说,在常州培训的时候,我天天都是在市中心转。而后来,我们的脚步,就向外延伸扩展了,迈向了常州城更远的地方。
如今,我们在常州20多年了。20多年来,由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像芝麻开花,不断提高,孩子的住房条件在不断改善。我们老两口跟随他们的搬迁也住过很多地方。可以说,我的双脚,已经踏遍小半个常州城了。
我有晨练习惯,不管住到哪里,每天清晨,我都喜欢到周边的公园或者空旷地带走走、看看,观赏观赏龙城美景。在常州,到处都有绿色步道,到处都有健身器材,到处都是莺歌燕舞。
近些年来,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像置身在图画里。我的脚步,不再局限于大街小巷,而是奔向了更加广阔的天地。放眼望去,不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就是脚手架林立的建筑工地;不是姹紫嫣红的路边花卉,就是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坪。
我用我的两只脚,有时候也借助便捷的公交、地铁,东边走到紫荆公园,西边走到新闸荷园,南边走到荆川公园,北边走到三江口公园。至于市中心的红梅公园、东坡公园、人民公园,我都去过无数次了。
在我徒步行走的这么多年里,我亲眼目睹了常州在飞速地发展壮大,大剧院、奥体中心拔地而起,龙湖天街、江南环球港等综合体遥相呼应,高架道路气势磅礴,气贯长虹……
如果说,30年前,我用两脚走龙城,龙城只是小家碧玉;那么,30年后,我用两脚走龙城,龙城就是大家闺秀了。
强、富、美、高的新龙城,还有太多美景等着我迈开双脚去发现、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