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迷上了古诗词,总觉得,对于中华诗词这一“大雅”,如果要秀它,一定要有一个与之匹配的“堂”来衬,才不枉吟诗诵词的仪式感。
所以,五年前的中秋节前,当听说要在一座有200多年历史的老宅——原堂,举办诗词“飞花令”的比赛,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大雅之堂”这句成语,于是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原堂,是常州清末著名画家汤世澍故居一部分,是小巷深处一个幽雅之地。推开两扇厚重的木门,踏上粗粝的石级,就置身于有长长回廊的两层雕花木楼——春雨楼。院内绿植繁茂,古意盎然。
那是中秋节前夕的一个晚上,我欣欣然前往。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早已带着风花雅意齐聚原堂。
为暖场,才艺兼备的朋友们轮番登场,古琴的苍凉、古筝的激越、笛子的清亮和酥软的评弹,一次一次把我们的耳朵叫醒。
在这间隙,到场的书法家和画家朋友也不闲着,他们挥毫泼墨,在一把把雅致的团扇上题字作画,作为接下来大家行“飞花令”的彩头。见状,我们跃跃欲试。
终于,美女周主持宣布“飞花令”开始了!
暮色四起,院内恰有一轮皓月窥窗,所以第一轮来个应景的——“月”字。
好简单!兀一抛出,像一滴水掉进了油锅,现场炸开了。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落乌啼霜满天”“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你来我往,拼杀得很激烈。
好吧,甘拜下风。第一轮的桂冠被一位女中学生夺取,清秀的她喜滋滋领到了奖品——一把画有荷花的团扇。好羡慕。
第二轮开始,这回是月光如水的“水”字。
也简单。一个幼儿园小屁孩举手,奶声奶气地说:“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好!大家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接着,舌战开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这时,见有人低头摆弄手机,赶紧检举揭发,大家哄笑着要没收他的手机。
最后,我守株待兔,以一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结束了战斗,斩获一把题字“勤能补拙”的团扇,算是激励我在背诗的道路上继续加油吧。
接着,第三轮“秋”,第四轮“风”,第五轮“花”,第六轮……
最后一轮,来个举办地原堂的“原”字吧。
“原”字的古诗词不多,大家冥思苦想。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两个多小时的头脑风暴,大家有些疲累,绞尽脑汁,再也没有先前的热烈气氛,一时间,还出现了冷场。
这时,美女周主持突然叫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好!大家纷纷点赞。
她觍着脸,央求大家别续了:一晚上,她一把团扇也没得,好歹让她得一把吧。
哄堂大笑,赶紧顺水推舟,成人之美。
“飞花令”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意犹未尽地结束了,大家以诗会友,别有一番诗情雅趣。
回家的路上,诗心依然跌宕,平平仄仄的诗意,让唇齿留香。仰望天上一轮明月,高高地挂着,温柔如水,不悲不喜。想到从古至今,李白望过它,杜甫望过它,苏轼望过它,而此时此刻的我也在望着它,心里涌起一种莫名的感动!
打开手机,见美女周主持刚发的朋友圈:照片上一把团扇和一轮悬在山墙上的圆月,配字“人散后,一轮满月天如水”。
好美的画面,不由会心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