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荣春 通讯员 李祉萱 吴洁
对于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来说,血液透析是重要的一种肾脏替代治疗方式,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血液透析人数达84.4万。对于血液透析患者来说,长期的血管通路十分重要,甚至可以说血管通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
2018年4月,市一院开设血管通路MDT门诊,以患者为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发挥多学科优势,为血透患者制定个体化的综合诊疗方案,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血管通路管理,深受众多患者的欢迎和好评。
“血液透析患者往往是慢性病患者,希望通过精细、科学的管理,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命质量,并尽可能回归正常生活。”市一院医务处处长、肾内科主任杨敏介绍,血管通路MDT不仅提高诊疗效率,更有效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不少疑难病例在这里得到全面、专业、规范的诊疗,更多血透患者的“生命线”在这里得到坚实守护!
团队协作 MDT显成效
“市一院血管通路团队医术高超,责任心强,效果显著,顺利解决了困扰我一年多的血管通路问题,万分感谢!”40多岁的刘女士在外院建立自体内瘘,但两次手术后仍无法正常使用,最终经过市一院血管通路MDT团队的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术后,才顺利解决困扰;
50多岁的王先生血管条件不佳,仅右臂可建立血管通路,为了守好这仅有的生命通路,市一院血管通路MDT团队先后为他进行2次外科手术、6次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术;
70多岁的何先生在5年前建立血管通路,当年10月就发现有血栓形成,随即接受内瘘重建手术;今年7月在血透时再次发现急性血栓,市一院血管通路MDT团队紧急为他进行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术并植入支架……
说起市一院血管通路MDT,很多患者都忍不住竖起大拇指点赞,而他们的亲身经历更成为这个MDT初衷和成效的写照。
血液透析是慢性肾脏病尿毒症期患者的常规治疗方法。进行血液透析时,需要把患者血液从动脉端引出体外,经过透析器滤过,再通过静脉端回到患者体内,这段承载引流血液的血管称为血透通路。如果血透通路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患者有效的血液透析,一旦无法透析,患者将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随着慢性肾脏病发病率逐年上升,血液透析患者数量不断增长,加之透析患者老龄化且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诸多疾病,血管通路的建立与维护面临更高挑战。此前,市一院就已开设血透通路专病门诊,为广大患者提供透析前内瘘建立术前评估、术后定期维护及各种血管通路急慢性并发症相关的诊治服务,而血管通路MDT的开设更将此工作推到新高度。
“组建血管通路MDT需要具有协作精神、训练有素、多学科合作的团队。”市一院肾内科(血液净化中心)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李旻介绍,血管通路MDT联合肾内科、血管外科、泌尿外科、超声医学科等多学科专家,为血液透析患者提供全面、专业、规范的诊疗策略,尽可能延长血透通路的开放时间,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率。
“从术前评估选择哪只手的哪一根血管最适合建立血透通路,到血透通路的建立,再到术后定期维护,乃至各种血透通路并发症的处理,我们多科室团队齐心协力、群策群力,确保为患者带来最好的选择。”市一院超声医学科主任医师何英亲历了血管通路MDT的成长,让她印象深刻的是,当血管通路MDT患者出现急性血栓形成等紧急情况时,大家总是第一时间聚到一起,有的放下手头工作,有的放弃休息时间,有时甚至就聚集在手术室的候诊室里,一起评估患者病情,讨论最佳手术方案,进行急诊手术到深夜,虽然辛苦但没有一个人有怨言。也正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血管通路MDT团队才能不断成长、成熟,为越来越多患者带来好消息。
技术创新 诊治能力迎提升
年近六旬的李女士身患尿毒症10多年,每周进行3次血液透析治疗。两年前,她发现左前臂上长了几个小肿块,且肿块越来越大,最大的已经长到6厘米×4厘米。到市一院肾内科就诊后,被诊断为“自体动静脉内瘘瘤样扩张”。
考虑到此类手术复杂,手术风险大,李女士住进肾内科病房后,血管通路MDT团队立即进行会诊,讨论制订最佳诊疗方案。来自肾内科、血管外科、泌尿外科、超声医学科等科室的多位医生站上手术台,历时7个多小时,为李女士成功完成左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瘤样扩张切除加人工血管置换加修复重建术。术后第二天,李女士即可直接使用内瘘行无肝素血液透析治疗,避免了深静脉置管,节约了宝贵的血管资源。
汇聚多学科专家,必然要充分发挥团队优势,致力于复杂、疑难血透通路并发症的诊治能力。5年多以来,市一院血管通路MDT团队在开展常规动静脉内瘘手术的同时,还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积极开展B超及DSA引导下自体动静脉内瘘/移植血管动静脉内瘘溶栓+取栓+球囊扩张术、球囊扩张促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术、瘘体动脉瘤切除术+内瘘重建术等复杂手术,为守护血液透析患者“生命线”提供最大的保障。
“移植血管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是尿毒症患者的血透通路方式之一,尤其对血管条件差、自体静脉耗竭的患者,更是十分重要的通路建立方式,通过移植人工血管在动脉与静脉之间架起一座血透用的‘桥梁’。”市一院血管外科主治医师李丹丹介绍。通过市一院血管通路MDT团队的共同努力,对移植血管动静脉内瘘的建立、穿刺、评估及维护已建立成熟的诊疗流程,深受患者好评。
在市一院泌尿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薛冬看来,经过5年多的磨合和探索,血管通路MDT团队逐渐壮大、成熟,对动脉瘤破裂、瘤样扩张血管修复塑形等复杂血管通路问题积累了丰富经验,从开放手术到微创手术都可常规开展,“更安全、更精准、更具个性化的治疗,能为更多血液透析患者带来福祉”。
医护联合 专业服务益患者
对于血液透析患者来说,血透是一个长期过程,每周2—3次的血透,护理工作同样十分重要。市一院血管通路MDT十分重视护理工作,医护共参与,推动MDT工作走得更深、更远。
“在患者尚未建立血透通路时,我们就提前开始宣教工作,帮助他们认识到保护血管的重要性,我们还自己创作了一套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锻炼操,教大家学会在不同时期如何进行内瘘锻炼。”市一院肾内科护士徐苗介绍,在血透通路建立后,医护人员分别在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对患者进行查体及B超随访,一旦发现有特殊情况,及时为患者开通绿色通道,召集血管通路MDT团队紧急诊疗。
“我院血液净化中心分设血液透析、连续性血液净化、血管通路等3个护理亚专科,从人才团队、规范流程、质量控制等方面不断努力,为患者提供更专业的服务。”市一院血液净化中心副护士长祝喜鹰介绍,“血管通路护理亚专科的护理人员负责及时进行血管通路的初始评估,如动静脉内瘘的震颤、搏动、血管杂音;记录血管超声检查数据,并与血管通路MDT医生共同判断内瘘成熟情况;在内瘘启用时,用记号笔绘制穿刺图,规范穿刺方法,制定穿刺计划;在内瘘使用过程中,定期评估使用情况,若有异常及时与血管通路MDT医生沟通,尽早发现并尽快处理狭窄、血栓等通路并发症,最大限度延长血液透析患者血透通路的使用寿命。”
128台透析机,约600名血液透析患者,最长透析龄30年……市一院肾内科和血液净化中心护理人员在做好常规透析护理工作的同时,十分重视数据的信息化管理和大数据分析工作,并在此基础上致力于推进血管通路的科研工作,产生《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医护联合门诊的构建与成效》《扣眼穿刺动静脉内瘘感染影响因素分析》《扣眼穿刺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内膜增生影响因素分析》等一批科研成果。“我们从临床工作中得到这些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反过来也有助于我们临床工作的深入开展,帮助我们更好地服务患者。”市一院血液净化中心血管通路组组长、副主任护师赵秀明这样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