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车白马送君还
日期:01-16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3版:文笔塔 文艺 上一篇 下一篇
仲则是被债家所逼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三月离京,打算投奔陕西巡抚毕沅的。他拖着日益严重的肺病,一路典当衣物买药治病,越太行,过雁门关,抵运城便倒在河东盐运使沈业富署中。知自己大限将至,急修书于远在西安入幕的亮吉,托付后事。
信到亮吉手中是多日后的一个三更天。毕沅巡抚、王昶按察使出重金作丧仪,用以丧葬及俸养仲则老母,抚恤遗孤。让亮吉借官衙驿站快马赶路,纵马疾驰,一日四驿,七百里加急狂奔四天。赶到运城,恸哭于仲则灵前。灵堂设在庙宇中,遗篇断章留在竹筐里。零星飞纸,狼藉几案。仲则是五月二十五日撒手人寰的。
盐运使沈业富是洪、黄两人首次入幕共事的老雇主。年过半百的沈业富面对生涯困顿、命途多舛的才子诗人,是怜惜又厚道的。他为仲则发文告殡,出资办丧,承诺刊印诗集。亮吉写就挽联:遗札到三更,老母孤儿惟我托;炎天走千里,素车白马送君还。
亮吉酷暑之中南下,归程艰辛。他先走陆路,从风陵渡过黄河,取道襄阳,抵达汉口。一路晓行夜宿,在茫茫风沙中回忆相交相知的点点滴滴。他俩同在常州城中河白云溪隔岸生活,仲则的诗中这样描述:我家君家不半里,中间只隔白云溪。他俩有太多的相同之处。幼年丧父,都靠大家闺秀的母亲含辛茹苦养大并亲授读书;他俩少年相知于江阴旅舍学诗订交;龙城书院同拜邵齐焘先生为师成同门弟子,邵先生视两人为“常州二俊”。亮吉得授骈文真传,成清代骈文大家,仲则随先生学诗,成康乾时期第一诗人;后结伴应试江宁、顺天;又同入太平知府沈业富幕、安徽学政朱筠幕成为同幕之宾,被朱筠誉为“猿鹤”。这两个早年失怙,出身于家道中落的城市贫民之家的读书人,成年后背井离乡,走上了入幕求生,乡试求名,游学赋诗的艰难生存之路。
行至宜阳,“知君最详”的亮吉在旅馆,泣血写就《国子监生武英殿书签官候选县丞黄君行状》,为后人留下了最真实的黄仲则事迹。又寄手稿给毕沅,毕沅允诺为其刊印诗集。
乾隆四十年,仲则独恨其诗缺少幽并豪士气,决定闯京师一博。亮吉原本是要同行的,因母亲亡故,在常守孝三年。这篇《行状》的后二个前缀词正是仲则京漂九年的成果。仲则成名于年少。16岁应童子试,三千学子中获县试第一。17岁到江阴参加院试,补为常州府博士弟子员,成为国子监生。27岁入京,诗名动京城。因进献诗赋歌颂乾隆皇帝平定大小金川叛乱,评为二等。充武英殿签书官,谕准入四库全书做了誊录生,抄书三年,可例得主簿。但生活不光是写诗。而京城的生活成本又远超想象,常为无钱买煤买面买衣发愁,全家常常忍饥挨冻。几年下来,不善营生的仲则全家陷入赤贫之境。待亮吉携弟到京,住到仲则家中,兄弟剪烛,作彻夜长谈,共话分手后的苦辛。如同三年前为仲则质押田产送仲则母亲及全家来京那样,亮吉又承担起筹措银两的责任安排其家小六口返常生活。为仲则卸下沉重负担。
仲则的初心是渴望登科酬志的。但天性聪颖的仲则,敏感孤傲,多病善感,加上郁郁寡欢不合群的性格,在苦难的生活中越加沉寂。仲则的诗歌创作中幽苦之语却越发老到。自从20岁的仲则初试不第写下“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后,相继写出更多苦难名句。如《别老母》: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移家来京师》:贫是吾家物,其如客里何;《都门秋思》: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
生活再难也还得远行。京都分手后,已经中为举人的亮吉往西安继续为毕沅工作。当亮吉将《都门秋思》献于毕沅。毕沅即谓仲则“诗值千金,先寄五百,速其西游”。在西安古都仲则受到毕沅抚巡、王昶按察使的礼遇,由毕沅出资在“例得主簿”基础上升为县丞。仲则很快便回京赴吏部等候消息,似乎马上可谋得一张长期饭票了。但惊喜有多大,意外亦有多大。在京候选的日子里,仲则已无安身之所,生活无着,常随唱戏的讨食。肺病也一日重过一日,复发频仍。
艰辛备尝的长途跋涉,亮吉胸中充盈着一股悲壮豪侠之气。抵汉口后乘舟而下,往九江,望庐山,过采石矶。一路风光旖旎,犹如仲则创作的诗歌画廊。黄鹤楼上仍挂有仲则的诗篇。这叫扶灵归里的亮吉更悲悯于内。诗人之死,当以诗哭之。亮吉一路触景成诗,留有数十首悼亡诗。船过采石矶,太白楼临江而立,翠树堆秀,绿水环绕。仿佛当年赢得“今李白”盛名的仲则仍在挥笔畅写《笥河先生偕宴太白楼醉中作歌》,自己仍在高声朗诵一般。那长身白衣神采飞扬的青年当年如星耀空,高光亮闪。
山一程,水一程;千里山水,千里云月。“重然诺”的亮吉从六月上旬出发,终于在九月初返里,拜于仲则母亲膝下。谁说“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洪亮吉千里扶灵送君归里的任侠义举赢得世人称颂。
这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今年又至癸卯(2023年),上推4个甲子,240年前。38岁的洪亮吉陪伴35岁的黄仲则走完人生的最后行程,曾生活在常州白云溪畔的一对小伙伴阴阳两隔,他们惺惺相惜,生死相依,清风高谊,感天泣地。
——纪念黄仲则辞世24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