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根本制度
日期:01-16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3版:文笔塔 观点 上一篇 下一篇
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指出“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这标志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意识形态工作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理解和把握达到了新的境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根本保证。
重大意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根本制度,能确保党和国家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自觉与理论清醒,在社会演进中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中国大地上得到充分检验。实践证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恪守党的本质属性、确保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体现着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逻辑指向。
其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根本制度,能筑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思想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根本制度,能够推动广大人民群众产生基于共同思想基础与价值共识上的情感认同、社会认同、信仰认同,使从事各行业、各领域工作的人们都能及时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充分激发其奋斗精神和拼搏态度,持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与力量。
再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根本制度,能够推进国家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才能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把牢意识形态领域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真正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现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并以提高文化软实力为目标,围绕时代课题,提出立足中国立场、孕育中国价值、富含中国智慧的文化发展与治理方案。
历史演进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随着中国共产党诞生及革命实践的深入发展,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凝聚起强大的革命动员力量,使全党全社会的思想达到了高度团结,为推动革命与斗争的历史进程和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舆论力量。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并取得了独创性的理论成果,为新中国国家制度建设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体现为以促进改革发展稳定为重要目标,逐渐形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拓、坚持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两个大局”,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新时代我国发展建设实际结合起来,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二十一世纪的新飞跃。
实践指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根本制度,首先要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其一,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原则不动摇。党的各级干部要将党的有关决策部署层层传导、层层压实,确保意识形态工作与党的立场、方向保持一致,推动主流意识形态入脑入心。其二,推进党领导意识形态制度建设。将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着力把意识形态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关键位置,形成党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相互配合的意识形态领域新工作格局,实现以制度优势巩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其三,落实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要建立以考评为导向的机制体系,充分实现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从决策向执行层面的合理转化,引导意识形态工作走向持续化、规范化、常态化。
其次,要切实把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穿到各个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在新时代,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和巩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要按照学懂弄通做实的要求,深入推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无论是理论武装还是新闻宣传,无论是文艺创作生产还是文化体制改革,无论是精神文明创建还是网络建设管理,都要严格贯彻落实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际成效。同时,还要构建网络意识形态新空间,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对外传播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
作者单位:中共金坛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