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市不是发展夜间经济“唯一解”
日期:01-16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3版:文笔塔 观点 上一篇 下一篇
天气转凉,红火了整个夏季的夜市,也逐渐遇冷。因此有人担心,今年的夜间经济是不是也要转入淡季?此乃不经之谈。
其实,夜市不等于夜间经济,夜市只是夜间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夜间经济是一种基于时段性划分的经济形态,简单地在斗转星移中界定其旺淡枯荣,显然不科学。
夜间经济是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繁荣的一面镜子。一般指从当日下午6点到次日早上6点所发生的三产服务业方面的商务活动,是以服务业为主体的城市经济在第二时空的进一步延伸。“国营夜市”可以看作是我国夜间经济的雏形。1956年6月1日,人民日报《农村夜市》一文,仅有285字,点睛之笔在于它用数据表明了夜市对消费的促进作用:“这个中心店开辟了农村夜市以后,平均每天销售商品总金额约增加6%以上。”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夜间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从传统意义上的“夜市”到夜间经济商圈,再到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夜间经济不断向产业化、专业化、品质化的方向升级,折射出广大消费者对更丰富、更便利、更美好生活的向往。
常州的夜间经济紧跟时代步伐,无论是政策层面还是市场的内生需求,都留下可圈可点的印迹。世纪之交,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新世纪商城、新华书店等商家都相继推出夜市。2020年,我市出台《关于加快常州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促进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前不久,“璀璨常州·点亮中国”2023文化和旅游夜间经济创新发展大会在常州召开,会上,全国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研究中心揭牌。可见,常州的夜间经济还有蓬勃发展的文旅产业作为有力支撑。
夜间经济是衡量一座城市经济开放度、便利度和活跃度的“晴雨表”,也是扩大内需、繁荣市场、创造就业的“发动机”。如果说夜市不是发展夜间经济的“唯一解”,那么,致力于打造长三角文旅中轴的常州,如何更好地固本培元,让夜间经济常换常新、越“夜”越美?
“因时制宜”提升夜间经济品质。促进夜间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有效供给。从市区西瀛里、三堡街、吾悦广场到溧阳天目湖的坝上夜市,吃的、玩的大同小异,同质化现象与服务业在第二时空高质量延伸形成落差。新时期的夜间经济包括了饮食、观光旅游、购物、娱乐、体育健身、阅读学习、艺术欣赏等多元形态,发展夜间经济要从更丰富多元的夜生活场景入手,打造全链路综合服务和供给,更好满足个性化、多层次、品质化的需求。比如,苏州拙政园推出的夜游项目,在夜色中、光影衬托下,游客对古典园林有了全新的观感;还有上海多家海洋馆,相继推出“夜游”“夜宿”,与海洋“萌宠”共度光影夜生活,让游客趋之若鹜,一票难求。
“因市制宜”厚植夜间经济文化根基。事物的推进往往源于“共情”,共情的触点是趋同的文化认知。归根到底,夜间经济是伴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升而产生的一种精神文化享受与消费需求相交融的市场——有文化,夜间经济才能留住人。最新的我国夜经济影响力排名榜单前五:重庆、长沙、青岛、成都和上海,无一不是成功驾驭城市独特文化基因的典范。常州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有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的积极探索,并且坐拥2个国家级7个省级的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优秀的地方文化赋能夜间经济,不仅要“串珠成链”,更要多维融合、互动互促,通过“点线面”相结合的分层分类赋能,让夜间经济“化学反应”出绚丽多姿的人文色彩,吸引民众“今夜我会来”。
“因势制宜”加强夜间经济扶持。对一座城市而言,很多看似不起眼的“软服务”也能成为夜经济繁荣最有效的催化剂。淄博烧烤,“政府搭台,官员加碳,摊主烤串,百姓赚钱,不火都难”,是政府的努力,撬动当地夜间经济。《2023年中国城市夜间经济发展报告》评估数据显示,常州位列夜经济繁荣百强城市。但是,对标“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还有很多大有可为之处。比如,公交夜间班次线路少、间隔时间过长,地铁结束运行时间早等,都限制了消费群体的时长;还有博物馆、规划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关门时间过早,对众多上班族并不“友好”。能否设定夜间商场交通专线,加大对文娱产业的政策支持等等,都需要进一步科学规划、精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