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林78岁老人创作家风回忆录
日期:01-16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7版:常州经开区 上一篇 下一篇
□李垚 李玉和
“遇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时,一定要有自信心,肯定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这几天,家住横林镇余巷村的78岁老人周德祺,把自己创作编写的家风文集回忆录《桑田岁月》合订本,分别赠送给子女和亲友。
“全书超9万字,桑田岁月,就是取成语沧海桑田之意。”谈起写作初衷,周德祺说,自己人生道路充满挫折与坎坷,变化很大。《桑田岁月》一书记录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家风家训好故事,希望自己的晚辈后代与读者可以研阅明鉴,取其精华,传承发扬。
坎坷人生路,
勤奋自律励后人
在周德祺的书房里,一幅“车到山前必有路,有志者事竟成”的书法引人注目。这两句话,是他70年的人生感悟,也是《桑田岁月》一书的精神主旨。
周德祺原为城镇居民,中学时代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农业建设,其间学了木工技术。“学木工手艺是在上世纪60年代,当时跟在农村师傅后面做小徒弟,每天能拿4毛钱的工资。”周德祺告诉记者,那个时代农村木匠没有“电家伙”,锯、砍、凿、刨全是手工操作,做出来的家具质量完全取决于师傅手艺。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凭借着勤勉好学,周德祺手艺日精,上世纪70年代先后去无锡、武汉等地务工。改革开放后,他又赶潮流办起木制品厂,生产经营红红火火,并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召,把业务扩展到了西安、宝鸡等地。
“这些回忆,现在讲讲简单,其实每一关都有不少的坎要过。”周德祺说,年轻时自己胃病缠身,有时做木工活感到疼得厉害,只能坐在板凳旁,用一根木棒顶住胃,边忍痛边干活,最后在干活时因为胃穿孔累倒,送到了医院抢救,整个胃部切除了五分之四。在余巷、西安等地创办木制厂时,又面临市场的激烈竞争,好在自己坚持质量第一、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企业在西安大雁塔也立住了脚跟,年复一年,蒸蒸日上。
“这些经历的艰辛和烦恼,对我来说都是学习向上的机会,就想记录下来,勉励大家。”周德祺说。
人老心不老,
伏案出书传家风
由于身体状况欠佳,2014年后,周德祺就把西安等地的工厂业务交给儿子管理,自己回到了老家横林余巷。
在退休生活期间,周德祺没有闲着,参与族亲发起的续修宗谱、家谱活动。在此期间,萌生了创作编写回忆录性质的家风家训想法。
有了想法,说写就写,周德祺开始在书桌前“爬格子”,靠着平时收集的照片回忆,以及对家风家训的思考和人生感悟,边写边与家人、亲友交流,并去西安等地与故友考据交流,把自己的经历、认为有意义的事一一撰写留存,几易其稿,最终于今年6月8日定稿。
定稿后的《桑田岁月》分为上卷、下卷、续卷三部分。上卷记录老人童年往事、家乡横林的风土人情,下卷记录在横林、西安等地的开厂创业经历,续卷收录自家先辈回忆、家风家训等内容。书中收录的周氏家训、地方历史故事、木匠工艺知识等资料均由周德祺亲自考据。书中还有一个小创意,就是将一些正能量的小故事编成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
在采访时,记者发现老人左手中指、食指、拇指部分有残缺,但在《桑田岁月》一书中并没记录此事。周德祺解释,几年前暑假期间,自己想为余巷小学义务做一批木制桌椅板凳,给来开学的新生用,但在准备木料期间不慎割断了手指。
“当时想着为家乡出一份力,做点简单的技术工,没想到年纪大了,老本行干起来有点生疏了。”周德祺笑着说。
关于创作出版《桑田岁月》一书的想法,周德祺的初衷很质朴:不图别的,主要是想让我的子子孙孙,晓得我的一生是个什么情况,把好家风、正能量传承下去,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做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