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竹 常组宣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严密的组织体系是党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基础。
新时代、新征程呼唤新作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组织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方针,深入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提高站位胸怀大局,主动担当服务全局,迎难而上应对变局,推动组织工作不断打开新局面、取得新成效。
聚焦凝心铸魂,打造最讲政治的良好生态
以一座红色水西村为“心”,串联周边100平方公里红色阵地,形成“红色研学精品线路”,讲述龙城红色故事。线路推出一年来广受好评,成为政治教育、党性锤炼的重要阵地,全市先后有3个村入选中组部红色美丽村庄试点。
全市各级组织部门牢记政治部门根本定位,凡事立足政治站位看、遵循政治原则办、注重政治效果干,教育和推动党员干部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立足政治大事,我市全力以赴夯实党的二十大召开的思想基础、组织基础、群众基础,推动大会精神学习入脑入心。组织开展“感悟新思想 五学五在先”活动,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理论武装的中心内容,作为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各级各类党员干部教育的首课、主课、必修课,确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训“全覆盖”。
严格政治把关,我市始终坚持把政治过硬摆在首位,严把政治教育关、政治考察关、政治监督关,将“常州三杰”革命精神作为鲜活教材,开展全市党员教育“五引领五增强”行动,扎实推进党员教育体系化建设,刚性落实“5+X”政治体检指标体系,强化个人事项报告核查,指导各级班子健全“三重一大”等民主决策、集体领导制度,让政治上绝对可靠、对党绝对忠诚成为党员干部最鲜明的特征。
强化政治效果,我市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历次党内集中教育,精心组织开展“七个一百”系列建党百年庆祝活动,突出抓好“两在两同”建新功等全局性、牵引性工作,推动党建项目与民生项目同部署、同推进,让广大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党员就是亲人、组织就是靠山”。
聚焦健全体系,打造最为过硬的基层组织
党的事业根基在基层、血脉在基层、源泉在基层。全市15495个基层党组织、313171名党员共同筑起最坚实的堡垒。2个案例获评第六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
我市紧扣省委“五聚焦五落实”深化提升行动部署,大力实施“龙城先锋行,建功‘532’”系列行动,进一步推动组织体系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在乡村,红引擎激发致富动力。我市坚持“党建赋能、强村富民”,深入开展党建引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双百”行动,集体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下的村实现清零,10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超九成,村均收入达到440万元,位列全省第一方阵。
在社区,红网格提升治理能力。我市探索“一网格一支部一阵地”模式,网格党组织实现应建尽建,党员兼职网格员动态保持100%,网格的民生服务事项扩大一倍、群众办理时间节约一半。实施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点亮工程”,推进全市党群服务中心和网格党群直通站“一中心多站点”建设,大门常开,场所常用,群众常来。
在新兴领域,我市出台产业链党建三年行动计划,打造12条党建引领产业示范链,统筹布局成立快递外卖、道路货运、网约车等6大行业党委,以1446家“龙城红色驿站”为基点,上线全省首张市域“红色地图”,构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线上线下党建矩阵。
为使基层人员结构更加合理,治理能力不断增强,我市选优配强村(社区)“两委”班子,一体推进党组织评星定级和书记晋档升级,先后招录“定制村干”127名,扩大后备力量“蓄水池”。全市实施“待遇提标”工程,建立“三岗十八级”薪酬待遇保障体系,“吃苦者吃香,优秀者优先,有为者有位”成为共识。
聚焦全面过硬,打造最善作为的干部队伍
在基层信访岗位坚守23年,全心全意听民声、察民情、识民意、办民盼、解民忧,用真心真情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认可。在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市信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颖获评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荣誉称号。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我市落实省委“五个过硬”要求,识准人,用好人,着力打造领会新发展理念最透彻、推动高质量发展最坚决、落实二十大精神最有力的骨干力量。
紧扣“堪当重任”强功能,我市在集中换届中逐地方、逐班子、逐岗位开展匹配度分析,为机关部门配备“懂政策、善统筹”的干部、县区板块配备“懂经济、善治理”的干部、开发园区配备“懂招商、善服务”的干部,鲜明树牢正确用人导向,持续清正干部选任风气。
紧扣“后继有人”建梯队,我市对照省“555”工程培养目标,出台年轻干部“321”配备计划,拓宽源头活水,加大公务员招录力度、推进国企专招,组织开展“无任用推荐、兜底式比选”,选派102名年轻干部赴“532”一线实践锻炼,科学统筹岗位和人选,打破隐形台阶,培养造就堪当现代化建设重任的高素质年轻干部队伍。
紧扣“严管厚爱”砺担当,我市建立干部担当作为激励保障机制,完善指标、职责、激励、约束等体系,制定“履职行为负面清单”和“选拔任用负面清单”,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形成共识,推动“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成为常态。2020年以来,我市连续三年获评全省综合考核“第一等次”。
聚焦近悦远来,打造最具活力的人才高地
当前,我市正以建设人才公寓这一小切口,着力做好人才引育这篇大文章。运行两年多来,全市人才公寓与“青年驿站”有效打通了人才来常后的“最初一米”,受到广泛好评。今年年底,全市将建成人才公寓11.6万套(间)。
举全市之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我市以推进实施“龙城英才”为龙头,破体制束缚,立爱才品牌,围绕政策落实、人才落户、项目落地,聚人心、聚人才、聚人气的成果初显,全市人才总量超161.2万人。
坚持高位谋划,市委主要领导牵头成立人才专班,常态化赴全国开展“名城名校合作行、创新创业赢未来”招才引智活动,发布科技攻关及重大技术需求榜单,逐年升级迭代“龙城英才计划”政策,组建人才攻关联合体,打造科创人才综合体。
深化项目牵引,依托“龙城英才计划”,紧扣重点产业关键领域,积极培育和引进高质量发展亟需的顶尖人才(团队)、领军型创业创新人才,通过政策、资金、服务等全方位扶持人才(团队)领办创办企业。
聚力产才融合,我市一手抓攻坚“链式引才”,出台集聚“卡脖子”技术攻关人才10条措施,重点实施新能源之都建设人才专项;一手抓探索“赛场识才”,承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组织开展“龙城英才计划”上海、西安邀请赛等,从中优选获奖项目,全方位支持落地落户;一手抓培育“龙城匠才”,“职教名城”优势得到有效发挥。
瞄准“打造青年创新创业最向往城市”目标,我市建立人才、人口联动工作专班,青年人才生活居住“双资助”政策成效显著,长三角青年创新创业港启动建设,持续提升人才公寓建设运营,一批高品质“未来人才社区”初见雏形,同时提供创业辅导、素能提升、资金对接等全方位服务保障,让人才“来时一个包、拥有一个家、共建一座城”。
风劲扬帆正当时。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全市各级组织部门将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接续奋斗,实干创新,以“走在前、做示范”的担当作为,为奋力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常州答卷提供坚强组织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