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坚持胸怀天下 彰显世界担当

日期:01-16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3版:文笔塔 观点       上一篇    下一篇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胸怀天下”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又把这一历史经验作为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进行阐释,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博大的世界胸怀和坚定的大国担当。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遵循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坚持胸怀天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始终坚持为绝大多数人谋福利,让人民大众摆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奴役和压迫,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价值追求和最高理想,这一价值理想一直处在人类共同价值的制高点。马克思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既指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轨迹,又指明了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灵魂和旗帜。我们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把造福人民和人类解放作为自己的终身价值追求。

坚持胸怀天下,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逻辑必然。首先,“坚持胸怀天下”体现了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忠实践行群众路线,把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其次,“坚持胸怀天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一百多年前,在风雨如晦的中华大地上,无数革命先辈用一腔热血肩负起“天下兴亡”的历史重任。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以“放眼世界,放眼未来”的世界眼光将中国的前途命运与世界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既顺应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又体现了关注世界发展的天下情怀和致力于实现“全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今天,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党进一步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大势,以胸怀天下的格局积极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坚持胸怀天下,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天下为公”“和合共生”是几千年中华文明一直秉持的价值理念。这种蕴含着“世界大同”“协和万邦”的文化基因彰显了中国人胸怀天下的世界观。首先,“坚持胸怀天下”是一种深厚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基因。“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为古代中国人描绘了远大而美好的社会愿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崇高的政治抱负已经深深融入传统士大夫的血脉。其次,“坚持胸怀天下”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无,始终在交流借鉴中历久弥新。“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体现出超越民族、超越文明的宽广胸襟,表达出包容互补、交流互鉴的务实态度。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再次,“坚持胸怀天下”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主张和平的民族。中国自古崇尚“和为贵”,主张各国家、各民族和睦共处。“天下太平”的社会理想,“国虽大,好战必亡”的历史教训,“化干戈为玉帛”的中国智慧已经融入中华文明的基因。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

坚持胸怀天下,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人类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傲慢和偏见是交流互鉴最大的障碍。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国始终主张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大力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为地球村提供的一把和平与发展的“金钥匙”。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这种胸怀天下的博大胸襟和强烈的使命担当,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坚持胸怀天下,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创造出多姿多彩的文明,不同文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中国共产党坚持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文明观,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打造出独特的人类文明新形态。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奠定了更为厚重的历史底蕴、更为坚实的文明支撑、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超越了“西方中心论”的狭隘性,打破了西方世界在话语和制度上对“现代化”和“文明”的垄断。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正是中国共产党汲取“人类知识的总和”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者单位:中共常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