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打造“左邻右理”法官服务站,助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日期:01-16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4版:法苑       上一篇    下一篇

编者按

近年来,全市法院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依法服务高质量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打造忠诚干净担当队伍、持续优化完善法院工作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法苑”专版正在陆续刊发我市七家基层法院院长的署名文章,撷取各自工作中的特色亮点,向广大市民汇报。

为解决诉讼案件多、法官队伍少的人案矛盾,武进法院创立“左邻右理”法官服务站,发挥服务群众、解决纠纷桥头堡作用,主动推进司法服务抵边到底,预防化解矛盾纷争,助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受到人民群众广泛好评和基层组织的欢迎。

首先,坚持“多元共治”思维,织牢基层治理“一张密网”。加强党委领导、府院协作、公众参与,解决基层解纷力量分散、法院和基层组织之间缺乏必要桥梁、矛盾升级大量涌入诉讼程序等问题,切实将矛盾化解在萌芽、吸附在基层。一是构建联动机制。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打造“天平红盟”党建共同体,形成基层治理合力。签订镇庭联动框架协议,明确镇级部门、村(社区)、法庭开展工作的职责。创新“庭所”共建模式,与司法所、派出所携手打造“携调”嘉园工作室,构建优势互补、纠纷同调的“前哨式”工作新机制。二是推动力量下沉。组建“1网格法官+2调解员+N网格员”综合团队,确立“定岗位、定人员、定职责、定制度”的“四定”工作模式,把司法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2020年以来,嘉泽法庭共接待群众1651人次,解答各类法律问题963个,现场调处各类纠纷357件。三是延伸司法触角。从依法管理入手,向乡镇、社区等单位提出法律风险防控预案;通过司法建议、调研报告向党委、政府、基层组织、社会公众反馈在审判中发现的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为科学决策提供法律支撑;对已经发生矛盾纠纷的社会问题,利用类案判决、释法明理等方式,推动社会力量在法律引导下进行非诉化解。

其次,运用“群众路线”法宝,激起基层治理“一池活水”。培养更多乡村“法律明白人”,解决基层调解组织专业化人员不足、解纷途径单一等问题,实现“群众纠纷群众解”。一是构建“四调联动”平台。建立“基层村调处组织+镇司法调委会+驻庭人民调解室+诉讼调解”机制,灵活运用“法官+网格”等方式,实现诉调无缝对接。推动乡村智能诉讼服务全覆盖,利用“微解纷”等网络平台和“龙城e诉中心”服务点,提供“指间”法律服务,助力当事人跨时空解决纠纷。二是培养“民间法袍”力量。对接基层调解组织,把基层各职能部门、农村面广量大的调处力量纳入队伍,重点调动村(社区)网格长、网格员、村(社区)干部、乡贤族长等积极参与纠纷处理。注重调解队伍能力培养,定期开展类案庭审旁听和现场培训。2020年以来吸纳民间力量参与调解1500余人次,开展法律培训60余次。三是发挥“以点带面”作用。挂牌成立省法院服务乡村振兴实践基地,以护航当地花木产业发展为重点,推行“全景式”服务营商,将“法官进网格”与“法企同行”“法惠民企”深度融合,在花木市场工作站,每周开展法官“专家坐诊”,实现纠纷快速办、灵活办、联合办。2022年,法庭运用行业调解、专家评估、法官指导三方协同的工作模式,成功调解数起花木市场火灾财产损害赔偿纠纷,解决争议标的额2000余万元。

再次,依托“就地办案”方式,培育基层治理“一方良土”。通过走村入户、以案说法、诉前调解等多种形式,满足新形势下广大人民群众对多元化、宽领域、家门口法治的需求。一是打造法治课堂。通过“惠普式”普法教育,让群众享受专业化、零成本、零距离普法公开课,提升群众法治素养,增强依法自治能力。近年来先后开展巡回审理,组织旁听和专项培训100余次,受众5000余人次。二是实现德法相融。在司法裁判中,尊重乡村社会的风俗、习惯、道德,兼顾事理、法理和情理,既解决纠纷又修复社会关系。法官深入田间地头实地勘察、走访了解,通过巡回开庭和现场调解,情理法并用,彻底化解一起因五棵广玉兰树引发的邻里矛盾,鲜明倡导了守望相助、崇德修睦的乡邻美德。三是激活基层自治。法官受邀参与村委议事决策、矛盾防治、中心工作,提供“菜单式”司法指引。深入基层村组织,通过法律释明与案例解析,助力完善村规民约,规范基层组织依法履职。从一起外嫁女土地权益纠纷案件入手,参与指导修订村规民约,一揽子化解60余起同类纠纷,社会传统观念与现代法治理念的冲突得以妥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