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青 通讯员 杜蘅
1946年8月18日,常州西门外的安邦小学内,由一群仁人志士筹建的红十字诊所正式对外开放,翌年迁址西横街,1948年定址武溧路(现怀德路)。当时城市百废待兴,小小的诊所是西门附近唯一的医疗机构,为周边居民提供医疗救济。
为满足老百姓的医疗需求,红十字会诊所不断发展,拥有过常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煤矿医院、常州市第四人民医院、常州市肿瘤医院等诸多名字,最终成为一所“医、教、研、防”四位一体、以肿瘤防治为专科特色的三级综合医院。
77年来,虽几经地址变迁、名字改换,但“医疗为民”的初心始终若一,在院内代代传承。
初始 源起红十字会,传承“救死扶伤”理念
上世纪80年代,常州西门一带遍布机械行业,是我市重工业基地,因此医院收治了不少骨科病人。当时,医院虽然已经成为市级医院,但还是煤矿医院的底子,条件甚至比不上有的公社卫生院。沿街两排平房地面凹凸不平,由于空气潮湿,蜗牛、苍蝇、蚊子都是常客,一到黄梅天就四壁发霉,作为住院和手术的环境来说实在堪忧。
为改善患者的就医环境,当时的领导班子提出了“一年改变面貌,三年初见成效,五年达到目标”的思路。
首先,医院着手改变了脏、乱、差的旧貌,一边把病人从低矮、破旧的平房中搬出来,住进门诊大楼的办公用房,一边刷新门面院容,购置150张钢丝病床,并全部换上棕垫,改善环境卫生。1985年,经卫生局研究同意,医院病房大楼的建造被列为当年卫生系统的第一个重点项目。
原医院党总支副书记陈静芬回忆:“当时经费紧张,没有多余的钱请小工,便出现了不少穿着白大褂的搬砖工。白天,医院后勤工人拆墙,晚上,医生护士就去工地上敲砖,把砖头上的石灰敲掉再利用。可以说,这栋楼是大家用蚂蚁搬家的方式,一点一点造出来的。”
“那时候,‘同心同德同步,艰苦奋斗创业’的口号挂在医院墙上,更是刻在我们心里。”陈静芬骄傲地说,“我们医院虽穷,但志气不穷。那个时候没有什么加班费,就食堂每天每人发两个馒头。大家毫无怨言,啃着馒头干到天黑才回家,一心就想着改善患者的就医环境,改变医院的现状。”
坚信“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医院秉持“患者第一”的宗旨,狠抓医护质量,调整配全科室、病区、班组领导,建立和健全各类规章制度,把改善服务态度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因此,尽管当时医院的环境不是最好的,医疗设备也不是最先进的,但是周围老百姓的就医满意度却很高。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靠着这种拼搏精神,医院终于焕然一新,至1990年床位达到200张,初步建成一个以骨科为特色的市级综合性医院。
成长 挂牌肿瘤医院,探寻“差异化”发展道路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百花齐放,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更高、更广。作为一个起步晚、底子薄、条件差的市级综合医院,领导班子决定探索一条“差异化”的发展道路——用3—5年的时间,把医院改建成为一所具有肿瘤专科特色的大专科、小综合的市级肿瘤医院。
1994年3月,医院增挂常州市肿瘤医院院牌,开始了转型之路。
当时,70%的肿瘤患者需要放射治疗,有1/3的肿瘤可以通过放疗治愈,因此转型的重担便落在了新建放疗科上。“当时科里都是新人,要么是放疗专业刚毕业,要么是内科医生转行,刚从北京、上海的肿瘤医院进修回来。万幸,起步的时候我们获得了全国多地专家的支援。”放疗科副主任医师王峰回忆,“当时,北京协和医院的杨宗逸教授和江苏省肿瘤医院的陈文湛教授曾长期驻扎在我们医院,就住在办公室改造的宿舍里,每天早上7点先到病房查房,8点再带全科查房,从询问病史到放疗摆位都亲力亲为,手把手地教我们。”
教授们扎实的作风感染了年轻的医生们,丰富的经验为新生的放疗科打下了雄厚的基础。到第二年,医院就已经能够独立开展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了。
“我们是全市第一个,也是省内较早开展这项技术的医院,由此我们本地肿瘤患者不用再奔波外地求医。”王峰说,“在三维计划系统中,我们可以在基于病人实体的虚拟图像上通过计算得出剂量分布的真实情况,对照射效果进行适时的评价并进行优化,从而达到精准放疗的效果。这项技术适用于绝大部分的肿瘤,特别是在脑肿瘤、头颈部肿瘤、肺癌、肝肿瘤、前列腺癌等方面疗效显著。”
如今,医院肿瘤综合诊治技术处省内先进水平,并能紧跟国内外先进技术,特别是治疗肿瘤的三维适形和调强适形等精确放疗技术处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
新生 扎根常州北部,打造“全周期”健康管理
随着经济腾飞,城市的发展也不断向外拓展。在常州北部,作为国务院批准最早成立的52个国家级高新区之一,新北区已拥有439.16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和100万常住人口,却缺乏有力的医疗资源。为此,2013年市肿瘤医院搬迁至新北区,填补了区域内三级综合医院的空白。
新环境、新定位,不变的还是医院上下那股拼搏的劲儿。
“我们儿科刚搬到新北区的时候,只在急诊区设置了20张日间病床,但是随着儿科患者就诊量的增加,床位供需矛盾日益明显。”儿科主任欧阳卫芳说,“为满足就诊需求,2014年6月我们成立独立的儿科病区,床位扩至37张。这一年,儿科住院人数相较于前一年增长了143.3%。”
光有劲儿还不够,得会用巧劲,把劲儿用到“刀刃”上。
新的领导班子发现,现代医院不仅要具备疾病管理的能力,更需要有健康管理的能力。于是,迁至新北区的第二年,医院设立健康管理中心,根据患者情况提供量身定制的健康体检套餐,建立健康管理档案、定期组织专家上门进行体检报告的评估及健康指导。针对七大类高发癌症,医院着手进行高危人群的建档管理,推广早期筛查,并借鉴慢病管理的方式对肿瘤高危人群进行了建档分类管理。
2014年医院通过首批市级“健康促进医院”测评,并被中国医院协会列入“全民健康管理工程示范医院”培育单位,是当时我市唯一一家入选单位。
路虽远,行则必成,事虽难,做则必成。七十余载的锐意进取,终成璞玉。曾经小小的诊所华丽转身,成长为一家傲立于常州北部,以肿瘤为特色、多学科协同发展的三级综合医院,并将继续努力提升医疗能力,积极推进健康促进理念,通过建设医院文化、优化服务流程、完善规章制度等方面,强化院内患者健康教育与周边社区健康共建,实现疾病预防与康复的综合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