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荣春 通讯员 李祉萱 吴洁 摄影 胡平 一萱
从一名医学生,到一位主任医师,往往要历经数十年的成长、蜕变;
从1918年始建于龙城,到如今的三甲综合医院,市一院已走过近105载光阴。
百年以来,一代又一代一院人秉持“厚仁、博术、精勤”的医院精神,坚守少时从医的初心和理想,在实现自我成长的同时,既不断传承和创新医疗技术,更致力于医者仁心的百年赓续。
在第六个中国医师节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走近市一院的几名医生代表,了解他们作为医生的成长经历,关注他们治病救人的心路历程,感受他们仁术仁心的薪火传承。
早上9点,走进市一院消化内镜中心,孙克文正在细致地与同事开展内镜检查和治疗,随后又拿起一份刚出炉的检查报告,对患者详细介绍了检查结果和后续治疗方案。
孙克文,市一院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1995年从苏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孙克文来到市一院消化内科工作,至今已有28年。
“我刚工作的时候,茹佩瑛主任已经60多岁了,在日常工作中时常能感受到她的和蔼可亲、医德高尚、医术高明。”孙克文至今记得,一天晚上他一个人值夜班,9点多突然遇到两名患者同时突发危重情况,一个是消化道大出血,一个是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休克症状,年轻的他一时手足无措,危急时刻想起住在医院里的茹佩瑛,抱着忐忑的心情打电话向她求助,“茹主任二话没说马上就赶过来,一点一点地教我如何处理,她的到来也让我心里有了底气”。
早晚各查房一次,喜欢待在病房里,抓住机会为年轻医生讲课……作为早期的科室负责人,茹佩瑛的言传身教不仅帮助年轻医生快速成长,也深受患者们的称赞,在同行中也产生了较大影响。至今,在外地参加学术会议或交流访问时,孙克文经常会遇到有人打听茹佩瑛的近况,这让他既感动也钦佩。
作为科室主任,孙克文也默默传承着茹佩瑛的风格,要求年轻医生不能总是坐在电脑前,要多到病房与患者和家属交流;不能过于依赖机器检查,最基本的体格检查必不可少。“有一次,一名30多岁的男性患者因腹痛辗转多家医院都查不出病因,我在为他进行最基本的体格检查时发现有包块,最后患者被确诊为肠道肿瘤。”孙克文说,患者是一个个鲜活的人,只有面对面的互动,才能更走近患者,才有助于更好地治疗。
传承的同时,也要不断创新。长期从事消化内镜操作,关于内镜下各种疾病的诊断和特殊治疗,孙克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经过上海长海医院和德国海德堡大学附属医院的学习后,他逐渐成为深受患者欢迎的内镜医师。经过消化内科几任科主任的带领和团队不懈的努力,内镜微创诊疗技术一直是科室的专业特色。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曾经援非,孙克文对这句谚语有着深刻理解。就在援桑给巴尔时,经过多次远程探讨,同事陈炳芳顺利开展全院首例超声引导下胆道穿刺引流术,为困难ERCP患者胆道引流带来新选择。
孙克文已经51岁了,但他今年成功考上博士研究生,开始攻读肿瘤学博士学位,为科室年轻医生和带教的研究生们作出榜样。“在我国,消化道肿瘤发病率占全体肿瘤发病率的40%,每年因为消化道肿瘤死亡的人数占所有肿瘤死亡人数的一半。”孙克文期待,在未来,能为更多的消化道疾病患者带来更多更有效的治疗!
王锟 “锟哥”是怎样炼成的
“乌恰县首例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顺利完成!患者的满意就是我们努力的动力!”8月5日,星期六,王锟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条动态,很快收到不少同事的点赞。
王锟,市一院骨关节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是市一院骨关节科的中坚力量。作为一名援疆医疗队员,他目前挂职乌恰县人民医院大外科副主任、外二科副主任。
2010年,王锟从南京医科大学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来到市一院骨一科(今“骨关节科”)工作,后又师从著名骨科专家、被誉为“人体脊梁工程师”的杨惠林教授,并于2021年获得苏州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学位。“我比较喜欢外科,特别是骨科,看着患者的损伤、疾病被我治好了,更容易有成就感。”
在王锟的从医路上,如果说老主任严伟洪是点亮信仰之灯的精神导师,那么手把手给予指导和帮助的孙晓亮主任则是领路人。当好外科医生,手术能力十分关键。从刚工作时的切皮、缝合、拆线、换药,到后来的关节镜、关节置换,王锟一直得益于孙晓亮的指导和帮助。有一次在手术中,一根血管大出血,王锟紧张得双腿都有些发抖,孙晓亮在旁耐心地指导他如何找到断裂的血管,解剖、分离、夹闭、缝合、再通,一切有条不紊。“他经常对我说,外科医生最重要的是‘胆大心细、从容镇静’。”王锟至今铭记在心。
10余年间,王锟从初出茅庐的年轻医生逐渐成长,参与国家青年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评市一院“优秀共产党员”。作为伙伴心中的“锟哥”,他致力于身体力行传承弘扬前辈的仁医仁术,对同事,他注重团队精神;对患者,他更是认真细致。有时年轻同事会问某个手术要不要做,王锟总是这样回答:“你就假设患者是你的爸爸妈妈,那么,这个手术要不要做、应该怎么做,你心里就有答案了。”
今年4月,王锟远赴祖国最西极的新疆乌恰县,开展医疗援疆工作。克服缺氧、失眠等困难,他迅速投入到在乌恰县人民医院的工作中去,开展了一批新手术,其中不乏乌恰县,甚至克州地区的首例,深受患者的欢迎和感谢。
今年5月26日16时07分,乌恰发生3.8级地震,正带领团队进行手术的王锟脑海中掠过一丝紧张,但他随即镇定下来,确认一切稳定后,和大家继续手术。“我当时想的是,即使发生最坏的情况,也无论如何要保障好患者的安全。”
“锟哥”,就是这样的医生。
张大川 好的病理医生是切片“喂”出来的
从侧面电梯上3楼,曲曲折折地一路走进病理科,在大大小小的检验仪器设备中间,病理医生张大川出现了。
张大川,市一院病理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生导师。作为一名“80后”,他已经在病理学领域钻研了16年。
张大川生长在泰山脚下,是个“医三代”,外公外婆、母亲、哥哥都是医生。在医院大院里长大的他,“除了医学,没想过选择其它专业”。2007年,从山东省第一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毕业后,他奔赴哈尔滨医科大学师从龙江名医耿敬姝教授攻读病理学硕士学位,并在2010年毕业后,来到市一院病理科,正式开始病理医生的生涯。
在市一院病理科乃至常州病理学界,陈同钰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精研病理学半个多世纪的他,也影响着一代代病理人。病理医生一向被称为“医生中的医生”,一般不直接面对患者,却是病情的最终诊断者,并直接决定着后续治疗方式。因此,病理医生责任重大。但“不能因为责任重大而不敢担当,勇于担当才是好的病理医生。”老主任的几句话,张大川至今感同身受。
神枪手是子弹“喂”出来的,好的病理医生是切片“喂”出来的。“只有多取材、多追踪,才能尽快提升判断能力”。为此,张大川从简单的胃肠癌大标本入手,取材、制片、诊断;加班加点到晚上10点下班是常事,很多时候在显微镜前一坐就是一天。
科室良好的氛围,也让张大川特别感慨。作为年轻医生,总有许多不懂的地方,每次遇到疑难找前辈请教,他们总是放下手头的工作,第一时间给予热情、耐心、细致的解答。2019年开始,科室还将复片工作固定下来作为教学创新的一部分,每天早上将前一天有疑难的病理标本拿出来,为规培医师和中低年资医师进行集中讲解,帮助大家尽快提升业务能力和水平。
如今,张大川已是硕士生导师,在繁重的临床工作之余,积极组织开展业务教学、精研汇报等工作。但对比前辈,他时常觉得不足。从2010年开始,江苏省人民医院病理科原主任、全国著名软组织肿瘤病理专家范钦和教授在每个月的某个星期天都会受邀来常,与常州病理学界面对面交流,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市一院病理科的李青、赵伟两位主任医师几乎每次必到,这让张大川颇为感慨:“他们已经是正高职称了还这么勤奋,我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